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laowantong203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498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触碰文革】 上山下乡

已有 764 次阅读2018-6-18 12:59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触碰文革】  上山下乡

【触碰文革】  上山下乡_图1-1

       1968年12月22日,新华社以《我们也有两只手  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城191户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同时传到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随后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整个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到1600万人。当时城里66届、67届、68届所谓的“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基本上都走进了上山下乡的队伍。后来统计这次的上山下乡运动,共有占当时城市人口十分之一的青年人去了“广阔的天地”,堪称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的人口迁徙。伴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还有一部分城里的干部、市民也被下放到了农村。
       中国的农村那时还是相当落后和艰苦的,农民的生存条件比刀耕火种相比虽然有了根本的进步,但是和城市却是天壤之别。一个十六、七岁到二十岁左右年龄的学生,从相对优越的城市生活一下子就扎根到了“艰苦卓绝”的广阔天地,其艰难困苦的处境可想而知。但是,上山下乡犹如一股巨大的潮流,容不得你多想,你已经被卷入了洪流之中。虽然大多数的家长们不愿意孩子们到那么艰苦的农村去,可是,政治运动是不能由着个人的性子任意取舍的。孩子们却满怀着一腔革命的热血和对于未来改天换地的狂想,雄赳赳气昂昂的奔赴“前线”了。当时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由政府出资给予一定的安置费,作为最初解决生活必须条件的资助。各个地方都相应的成立了知青办公室,专门研究解决安置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大多数上山下乡的青年被插队落户,就是直接下到了农村的生产队,住进老百姓家里或者独立食宿的集体户。有条件的大单位后来还专门给自己系统的青年们建设“青年点”,完全独立的生活劳动。边疆地区有很多直接到了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至于原本生活在农村的“老三届”们,就算回乡青年了,无需进行任何安置,直接就变成了生产队的社员了,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当时的榜样是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他们“身在泥屋,心怀天下”的名言成为了一千多万知情们反复吟诵的豪言壮语!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对于庄稼活并不畏惧。有一点儿力气的时候,就要到生产队里当一个“半拉子”干活挣工分。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各种农活无一不通。整地、播种、施肥、铲地、锄草、收割、打场脱粒、积肥沤肥、参加水利工程建设等等。我们的父兄们世世代代就是这样在地垄沟里刨食儿,我作为农民的儿子对这些早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我的那些同龄的城里人可就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了。在上山下乡期间直到1980年前后大量返城安置的十余年间,知青们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可谓吃尽了人间的苦头,受到了炼狱般的磨炼和“摔打”,还有的甚至献身于广阔天地之中了。对于一个人,上山下乡十年,应该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现在回眸那一段人生经历,有的人会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苦难,有的人会感慨命运之多桀,有的人会慨叹苦难真的是一种财富,因为很多知识青年经过这一段磨炼,在苦难之中奋起成熟,堪称大器,成为共和国各个领域的精英显贵。甚至在他们晚年的时候,仍然难以忘记曾经哺育磨炼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回访曾经的故地感慨万千,还有的慷慨解囊,为他们奉献过青春热血激情的地方献上一份沉甸甸的的爱心!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烙印的怀旧之情,让人为之深深的感动。那一段艰苦卓绝的人生经历,让一代人更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他们施展报国的志向指明了方向。
       从城市繁华向穷乡僻壤的迁徙,从优越暖巢到风雨世间的磨炼,从年轻狂热到成熟理性的变化,从孑然苦境到事业辉煌的结果,也许就是那一代年轻人的宿命。
       对于上山下乡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的运动,至今伴随着对文革的争议还在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来否定、肯定的争论一时半会儿的还不会结束,那就留给历史吧,任何争论最终都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虽然完全统一认识是不可能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性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经历了文革、上山下乡、回城安置三部曲的人们大都到了六、七十岁的年龄,正在渐渐远去,淡出主流的视野,然而那一段历史却会被定格……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