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田一枫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15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安倍踩到了日本民众的“底线”

热度 9已有 6115 次阅读2015-7-22 04:35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据说,日本老百姓不太关心政治,所以日本大选的投票率一直不太高。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安倍政权强行通过安保法案,却在日本国内引起海啸式的反对浪潮,有上百个城市举行抗议活动,而走在前面的则是日本的知识界。

这种情形,也许不仅让安倍等日本右翼政客感到始料不及,也让许多中国人有些诧异。

自安倍上台后,始终将突破“和平宪法”作为政治上的首要目标,为此他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大力强化美日同盟关系,大肆宣扬日本应奉行“积极的和平主义”,主张日本应在亚太地区为美国提供更多的“支援”,甚至打算美日共同巡逻南海。

二是不断渲染“中国威胁”,特别是利用中日钓鱼岛争端,挑拨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反感和仇视心理,并极力营造中日有可能在钓鱼岛海域爆发军事冲突的舆论氛围。

安倍这样做,无非是要让日本民众相信,日本正在受到中国的“威胁”,而加强美日同盟,推行新的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这是日本必须做出的选择。

前段时间,笔者也曾经认为,在日本右翼的煽动下,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可能进一步高涨,这就为安倍突破“和平宪法”创造了民意条件,东亚国家似乎已经听到日本战车再次轰鸣的声音。

现在看来,似乎低估了日本民众的觉悟程度,他们可以不关心政治,甚至反感和抵触日本的政党政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绝不容许突破“和平宪法”,决不能坐视日本被右翼政客再次拖入战争。

如果观看以往的历史镜头,我们不难看到日本民众表现出的那种战争狂热,在欢送日本军队的大街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挥舞的旗帜,而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东京甚至陷入彻夜的狂欢。

这样的战争狂热,是否会在日本重现?东亚国家对此感到忧虑,中韩等国更是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当年,希特勒正是利用德国人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复仇”心理,以及德国所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不仅使纳粹党取得国家政权,而且把德国拖入到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使德意志民族陷于空前的战争浩劫。

今天的安倍,也许有着同样的打算。他的野心虽然没有希特勒那样大,但在重新武装日本,并使其在亚太发挥更大作用方面,安倍无疑显得急不可耐,同时他对日本的“民意”也做出了过高估计,非此难以解释安倍急于“闯关”的动机和做法。

日本的现实却做出另一种回答,安倍在政治上的胆大妄为之举,已经踩到了日本民众难以接受的“底线”,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终于爆发了,他们将安倍比作今天的希特勒,正是表达了心中强烈的愤慨和不满。

时下发生在日本的情况,再次证明中国老一代领导人多次讲过的一句话并未过时,这就是要寄希望于日本人民,相信日本人民能够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变得更加清醒和成熟起来,不会再被少数右翼政客所利用。

日本民族在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中,固然有过一度的“胜利辉煌”,但随之招致的毁灭性打击,尤其是成为世界上唯一遭受核打击的国家,日本民众足以从痛彻心扉中得到应有反思,所以远离战争、永不再战,早已变成绝大多数日本民众的共识,这条“底线”也决不容许任何人随意逾越。

观察今天的日本,我们对安倍等日本右翼势力的警惕不能放松,决不能让新的“军部”在日本死灰复燃,同时也要正视日本的和平力量正在觉醒和壮大,日本右翼政客越是把日本拖近战争,日本民众的反抗也会越是强烈,我们应当看到这样的希望,也应当具有足够的信心。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1

鲜花
7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nyc2013 2015-7-22 14:37
发此文的,你是日本民众吗?
回复 小月 2015-7-22 11:37
听我长期在日本大阪做生意的弟弟说,日本当今的大街小巷上到处是中国大陆的旅游客,热潮滚滚。商店里抢购热门产品而排长龙的几乎都是中国客,日本商场笑开颜,还给最好客的雇员发奖金,完全有别于香港对大陆客的排斥。
做生意是日本民族的历史生命线。
日本的老百姓想,如今和中国老百姓做生意不是蛮好的,再动刀枪可没有生意做了。
回复 samfbh 2015-7-22 07:06
日本民众也深切知道,寻求打仗不是老百姓的幸福。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