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学术内涵与价值体现

已有 984 次阅读2017-8-28 03:10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学术内涵与价值体现
                                           包海山
            2016年,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与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草野思想库理事会,共同在公益性学术网站草根网建立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一年多来刊载文章800多篇,包括北京学、上海学、晋学、桂学、徽学、敦煌学、西夏学、广州学、杭州学、成都学、鄂尔多斯学、泉州学、扬州学、温州学等40多个地方学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2017年,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提出建议、方案并且具体主持,与北京学、广州学、杭州学等20多个地方学、地方文化研究团体,共同合作开展《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课题项目。由此,我们对中国地方学研究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和比较深入的思考。
            从整体格局来看,中国是由中国的各个地方组成的,中国学也将由中国的各个地方学融合发展而成。在这个整体格局中,地方学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立足当地的微观研究,突出地方特色;二是各个地方学之间的平行研究,促进协同发展;三是中国学视野下的地方学研究,促进融合发展。
            从构成要素来看,研究者一般认为,能否构建地方学并且得到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四个要素:一是内涵,看有没有构成学科体系的学术内涵;二是人员,看有多少人能够参与特定学科的研究;三是资助,看什么人、什么机构资助经费;四是价值,看能否创造和体现出社会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价值。
           学术内涵原本是否客观存在是一回事,人们能否认识和把握它又是一回事。如果不能认识和把握学术内涵,不能研究探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地方学研究停留在各种表现形式上,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自己玩,那就会出现不能持续发展的各种现象,例如:从书本里来,再回到书本中去;领导一换,面貌全变;热热闹闹开场,冷冷清清散伙等。相对来说,在地方学研究的四个要素中,谁来研究和谁来资助,有其偶然性,也许因为某个人或某件事而变化波动;而学术内涵是永恒的,是在更大格局中协同发展与融合发展的基础,价值创造和体现需要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接受,能够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因此可以说,学术内涵与价值体现,中国地方学持续健康发展的两个决定性要素。
            一、学术内涵之根本,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与马克思主义之“本”。
            地方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可以分解为“地方”与“学”两个部分来理解。对于各个地方学来说,相对而言,从“地方”的角度来看,其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特色和差异性显而易见;而从“学”的角度来看,所研究探讨的内在本质规律又是相同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规律得以实现的形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形成不同地方学的“地方”特色;而客观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它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在无形中决定人的命运并且支配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此形成了“学”的普遍意义。例如各个地方学所“”的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内在本质规律是相同的。
            中华文化的创性发展有“”、也有“”,中国每个地方学都不能失去这个根本。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书俊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在哪里?中认为如何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之“本”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或创性发展极为键的问题。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它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本”深深地扎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上成为可能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中华优秀文化之“”和马克思主义之“本”是什么?它们是否原本相同?或者是否可以融为一体?
            如果把中国文化比做一颗大树,那么各个地方文化是各具特色的枝干和树叶,而树根则是相同的中国文豪鲁迅、英国科学家李约瑟,都认为“中国文化之根在于道家”;而实质上,老子道学所揭示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根,也是世界文化之根同样,马克思主义之“本”不仅可以植入中华文化之根,也可以植入世界文化之根。邓小平曾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说,老子所揭示的自然法则与马克思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只是称谓不同,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近年来,我们通过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的比较研究并且努力集成创新,清晰地意识到:“道”、“长生天”、“真理”并不是哪个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东西,而是本体论层次上的东西,对全人类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而学说、文化、理论等只是认识论层次上的表现形式,只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遵循,而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规律与揭示规律,这是不同层次上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马克思指出:“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真理不仅占有马克思,而且占有任何人;任何理论学说,包括地方学、中国学,都只是构成个体或群体揭示真理的表现形式。我们学习各种理论学说,只是在学习借鉴其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方式方法,而最终目的是认识和把握客观存在的规律本身。因此,我们非常明确地提出,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自然法则,从而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具有中华文化的”与马克思理论的“”。这一点或许逐渐成为构建地方学、中国学的共识。
            二、价值体现的条件,既要转化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又要使社会大众认知与应用。
            先从最基本的概念谈起。只有理解最基本的概念,才可能谈到理论创新。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劳动,在改变和使用外部自然界的同时,也在改善和提高自身躯体、器官和头脑等自然条件。自然界具有信息、物质、能量等自然资源,人类通过体力和智力劳动把自然资源转变为社会财富。
            自然资源与人类劳动都有其自身价值。在商品社会,自然资源和人类劳动的价值,都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而“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则相反,它是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而抽象一般劳动属于一种社会关系”。当人类为了满足各自的私利盲目追求交换价值而漠视可共享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只能“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时,自然资源与人类劳动本身的价值就会异化,它们就会处于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地位,使金钱成为一种外来的统治力量,成为“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如马克思所言:“在利己主义的需要的统治下,人只有使自己的产品和活动处于外来本质的支配下,使其具有外来本质—金钱—的作用,才能实际进行活动,实际创造出物品来”。例如我们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学习工作做学问,如果没有钱、没有工资,那就什么也做不成。这就是商品社会,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这是“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阶段”。恩格斯在谈到《资本论》时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非常神奇的是,一百多年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中国人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人立场坚定地举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使马克思主义之“本”植入中华文化之“”。如果说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不见摸不着,那么顺应这个规律所形成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个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就变成了可以认识、应用和调控的东西,使我们对社会主义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变成了具体的研究课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本”植入中华文化之“”的具体路径和现实意义所在。
            从宏观上来看,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中,就劳动即人的角度而言,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就资本的角度而言,资本不断集中为唯一的单个资本,从而使社会总资本的高度集中达到极限,使资本关系的“外壳”“炸毁”,最终把劳动力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在资本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主要差别,就是应用资本从具有盲目性向具有科学性转变,主要标志就是从人为资本服务向资本为人服务转变,即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发挥资本的工具作用。资本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资本的各种社会职能都是人类所共同赋予,而且只有社会全体成员在产生、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中共同参与,资本才能动起来。说到底,资本关系因人而变,人因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变,从而能够促进资本的基础、目的、构成、实质以及劳动价值评判体系等发生一系列整体性改变。我们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2015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探索》中的“集成创新,再论资本”,主要研究探讨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就是中国的每个地方化。马克思主义之“本”植入中华文化之“”不是空话,而是具体的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体现之所以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越来越多,就是因为马克思不仅揭示了抽象的客观规律,而且也指明了具体的发展路径。从鄂尔多斯学研究的角度来讲,我们提出一个核心”内容是自然法则;同时也提出“两个抓手”,一是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二是科学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在本质意义上,科学文化所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它作为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作为能量“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而在表现形式上,由于转化和体现出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而使科学文化具有了更大的使用价值,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而且还能够成为社会资本的“引力中心”。
           总之,体现研究成果价值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大众的认知与应用,而社会大众认知与应用的前提条件是研究成果真的有价值,它真的转化和体现着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