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直言不讳 //www.sinovision.net/?3041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寻根究底 拒绝谎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奚青二问何建明:你冒用黄汲清名义搞学术造假是“匡正历史”吗? ... ... ... ... ... ...

已有 6196 次阅读2012-12-20 21:58 |个人分类:文艺界|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学术造假, 何建明 分享到微信

何建明在《名利场》的题引中,明确写道:“我如实回答:大庆油田是他发现的。”他,即黄汲清。

何建明又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在 蛮荒的地球上,在人迹罕至的山野中,一个人可以发现一条河流,一座出露的矿山,一些新物种,一片化石群,甚至若干新大陆。但是,任何人也发现不了一个大油 田。这是因为,一切大规模的油田都深埋地下,是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的。李四光讲过寻找石油的7个步骤,这些勘探工作,须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才能完 成。即使“大庆、大港、胜利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但也没有任何人说:大庆油田是李四光个人发现的。

何建明把发现大庆 油田的功劳堆在黄汲清一个人头上后,又把另一个更大的头衔加冕给黄汲清,称他“是中国地学界唯一可以冠之为‘中国石油之父’的一位。”“把‘中国石油之 父’的桂冠安在黄汲清的头上是当之无愧的。”何建明还有一句抱怨的话:“直到临终前80天,他才被中外新闻界和科技界,将那顶‘中国石油之父’的桂冠戴在 了头上。”似乎荣誉来得太迟了,天道不公。

这里需要掰扯一下:“中国石油之父”之称谓,含义不确,界定模糊。是石油地质之父,还是石油开 发之父,抑或是石油化工之父,乃至石油贸易之父?如此笼而统之,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儿的“天王老子”,石油行业的人认这个爹么?譬如袁隆平,称他 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很真实,很准确,世人公认且尊敬之。倘若说他是“中国水稻之父”,那就等于说他是水稻发现之鼻祖,水稻品种栽培第一人,水稻加工 的肇始者,水稻作云南米线的发明家……他就成了活神仙,没有一万岁是扛不起这个头衔的。

何建明谎称,是“中外新闻界和科技界”给黄汲清定 为“中国石油之父”的。请问:所谓新闻界,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还是中国记者协会?国外又是哪家新闻机构?所谓科技界,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协会、中国地 质科学院,还是国外哪家科技单位?真实的情况是:中国所有大的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都没有这类报道;在地球上,唯有何建明一个 人对黄汲清如此加冕。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黄先生蒙尘。

众所周知,中国地质科技界并不存在对黄汲清如是称谓。根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前言”中,将中国地质学家在石油勘查方面的工作和贡献,做了全方位、客观地梳理和评价:
1914 —1916年,聘用美孚石油公司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石油地质勘查,当钻探宣告失败之后,“中国贫油”的论调就广为传播。但是,李四光却明 确提出了不同看法:“美孚的失败,并不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热河据说也有油苗,四川 的大平原也值得好好研究,和四川赤盆类似的地域也不少,都值得一番考察。”(《燃料的问题》,1928)。谢家荣则认为:“延长官井产油已十余年,而未曾 钻探之处尚多,倘能依据地质学原理,更作精密之探查,未必无获得佳油之希望,故一隅之失败,殊不能定全局之命运耳。”(《石油》1934)

旧中国有一批抱着“科学救国”之志的地质学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畏艰险,进行艰苦的油气资源勘查活动,从实践到理论上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翁 文灏、谢家荣、王竹泉、张人鉴、潘钟祥、孙健初等在陕北和甘肃玉门进行了石油地质调查。谭锡畴、李春昱、潘钟祥、黄汲清等在四川盆地进行了石油和天然气地 质调查。黄汲清、程裕淇、翁文波等在天山南北进行了石油地质调查。关佐蜀、周宗浚等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发现了构造和油苗。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讲学,曾预 测我国东部的新华夏系沉降带可能找到石油。1941年潘钟祥发表了“论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非海相生油”的论文,提出陆相生油的观点。1947年黄汲清等 也提出了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的观点。谢家荣、阮维周、孙健初等先后编制了中国油气田分布图;谢家荣、李春昱、翁文波等先后预测了中国的石油资源前景 和储量。
该书是中国石油地学界专家一致认同、最具权威性的论著,黄汲清先生参与其中。上述“前言”,无论讲解 放前,还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都没有给任何地质学家戴上“中国石油之父”(或“中国石油地质之父”)的桂冠,也看不到黄汲清先生超越同仁、高居巅峰、泰斗般 的“之父”贡献。在此情况下,个别心术不正、无知妄为的人楞要给科学家戴高帽,则纯属忽悠和欺骗。

既然何建明如此言之凿凿,那就认真回顾一下黄汲清先生在石油地质方面的建树和贡献,以及何建明冒用黄汲清名义进行的学术造假。

1938 年,黄汲清在《地质论评》上发表的《勘探四川石油之我见》中说:“中国境内似无发现大规模油田,如巴古油田、波斯油田、加里弗尼亚油田之希望。即以小规模 之油田而论,其有希望之地带亦不甚多。”“吾人不可忽略了海成地层与陆成地层之分别,事实告诉吾人,陆成地层虽然有时可以为重要之含油层,但绝不是重要之 油母岩层,换言之,世界上重要之油母岩,均为海成地层,此凡研究油田地质者均能言之也。吾国陕北油田内之地层,由三叠纪至白垩纪均为陆成,故陕北油田之价 值,似不待钻探已可决定也。”

这是继美国人之后,“中国贫油”论的再一次明确表达;又是只有海相地层才能生成大油田的具体论断。引证这 些,并非想说黄先生错了或水平不高。地质工作的重要特点是实践性、探索性,一切认知、观点和理论,都是从经验中积累、总结出来的,有局限性也有阶段性。当 时中国石油地质工作甚少,没有发现陆相油田,黄先生这种认识是客观的,可以理解的。

1941年,潘钟祥发表了《论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非 海相生油》一文,指出:“在中国陕北地区已经发现的石油毫无疑问是陆相成因。同时四川白垩纪地层获得的石油多数是来自‘自流井灰岩’,此灰岩被普遍认为是 淡水成因。”1947年,黄汲清等在《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1943年写成,先以英文油印,内部散发)中,也赞同陆相生油观点。该报告的结论是:
根 据以上的描述和讨论,看来我们可以提出,新疆的石油是非海相成因的。由于世界上许多大油田的石油都是海相成因,加之陆相石油至今所知在世界石油工业中尚未 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如果此非海相成因理论得以证实的话,那么新疆各油田的远景评价就没有言过其实。我们在天山山麓带尽管可能发现有相当经济价值的重要油 田,但却难以希望发现像巴库和马拉开波那样的大油田。(马拉开波乃委内瑞拉著名大油田—奚注)

虽然我们无意夸大新疆油田的远景,但是将来在天山山麓和前山带及其他有利地区,很有可能发现与独山子油田同样大小或甚至更大的油田。(报告原文:...if the non-marine theory proves to the true,the propects for the Sinkiang oil fields should not be too much exaggerated.We can hardly hope to find a Baku or a Maracaibo in the piedmont of Tianshan.Though economically important fields may be discovered and exploited there.
(Report on geological investion of some oil fields in Sinkiang,1943年写成1947年在地质专报第21号上发表)
该地质调查报告对独山子油田的具体评价是:
根 据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油田的未来远景是令人鼓舞的。这里有圈闭很好的构造,以及足够大规模生产的油田。此外,在深处还可望有更好的油层。问题在于油层常常 太薄而无规律……单井稳定产量一般不超过10吨,很少超过20吨。与世界上的著名油田相比较,这些数字真是小巫见大巫。并且将来浅井没有提供大量油气的希 望,因此,除非深层发现有更好的油层,否则独山子油田可能始终是一个小油田。(据1993年出版的《黄汲清石油地质著作选集》)
通 过实践,黄先生的认识有所提高(陆相地层的确可以生油),表达了新的观点(可以多层、多期生油)。严格讲,这些认识和观点都还没有上升为理论。因为理论要 从大量实践和认知中归纳、分析、提炼中产生,形成一定的体系。如:不同地质年代陆相含油地层沉积厚度之差异,各地层孔隙率、渗透率之特点,大范围地质构造 与局部地质构造对油气贮存、运移、聚集之影响和控制,西部与东部陆相生油之异同,陆相生油之规模——能否形成大油田,等等,要有多个侧面的探索和论证。

仅仅一个地质报告,提出某些新认识,即使很珍贵,很重要,但还不能说成是理论。

何 建明宣称:“黄汲清独具慧眼,第一个在世界上提出‘陆相生油论’和‘多期生油论’两大科学理论观点。”这是瞪着眼睛说昏话。全世界最早(1938年)提出 陆相生油观点的,是美国地质学家赖廷格尔(W.T.Nightingale),中国首次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潘钟祥教授。至于多期生油,这是必然的:只要陆相 可以生油,那么,从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都有陆相地层,其结果必定是多期、多层生油。

对此,《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前言” 中有明确阐述:“1947年黄汲清等也提出了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的观点。”不光是黄汲清,从翁文灏到李四光到所有地质学家,“前言”中都没有论定任 何人创立了什么石油地质理论或陆相生油理论,有的只是“进行了XXX石油地质调查”“在 XXX发现了构造和油苗”“提出了XXX观点”“发表了XXX论文”“预测了XXX前景和储量”“编制了XXX油气田分布图”等,是从实践到理论“有益的 探索”。

何建明置历史真实于不顾,在《名利场》中,公然对《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进行了如下篡改:
他 (指黄汲清——奚注)在1943年英文版《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报告》专著中,针对国际地学界起统治地位的海相地层才有大油田生存的理论,明确指出:陆相沉积 层同样具备生存大油田的可能。中国的新疆独山子、塔里木盆地等地方,以及其它中国的陆相沉积地层下,完全有可能找到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油田,苏联的巴库油 田相媲美的大油田。
注意:何建明所引证的这段文字,《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中根本没有,完全是他恣意编造 的。造假之恶劣在于:地质报告说“难以希望发现像巴库和马拉开波那样的大油田”,何建明竟改为:“完全有可能找到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油田,苏联的巴库油田 相媲美的大油田”。连地质报告的结论和地质学家的学术观点都敢篡改,可见他胆大妄为到了何种程度!

还有,《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中并没 有塔里木盆地石油普查的任何论述。这是因为,该盆地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覆盖,周边多为戈壁滩,黄汲清等此次对该盆地并未进行任何地质调查,故而没有涉及。 1957年,在地质部第三次石油普查会议上,黄汲清关于塔里木盆地的论述,也只是谈及盆地边沿地带有若干海相地层,可以找油,而没有任何陆相地层生油或生 成大油田的预测。1984年,黄先生在《对增加我国油气储量的建议》一文中写道:“塔里木盆地很大,大部被沙漠占据,无法开展地面地质研究。但是盆地四周 露头较好的地带,应当详细填图,在填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可能的生油岩系和储油岩系,换句话说,应当用石油地质眼光来填绘这些图件。……”显然,直到这时, 黄先生亦不曾对该盆地的油气远景做过任何预测。

何建明专门把塔里木盆地提出来,列为黄汲清“伟大预言”之对象,是因为自1980年起地矿 部通过大量物探和钻探,于1984年9月发现了塔北油田,此后石油部发现了塔中等油田,举世瞩目。现已查明,塔里木盆地从古老的震旦、寒武系直到新近的白 垩、第三系中都蕴藏有石油,深部为海相地层,浅部为陆相地层。这是构造运动使石油运移后充填或浸漫于各地层之中,而到底是哪一层,是陆相地层还是海相地层 生成(不是蕴含)的石油,还不容易搞清楚。

可见,何建明说黄汲清在该地质报告中,认定在塔里木盆地可能找到像加利福尼亚和巴库那样的大油田,且是陆相生油,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捏造。比这更荒唐的是,在《名利场》中,何建明竟然把黄汲清对塔里木油田具体评价的文字炮制出来:
包括80年代后期才进入开发的塔里木油田,黄汲清在1942年就这样明确指出过:这里的“油田的未来远景是令人鼓舞的。这里有圈闭很好的构造,以及足够大规模生产的油田。此外,在深处还可望有更好的油层。”(“这里的”为赘句,何氏文章中普遍存在——奚注)
请看:这段文字明明是1943年《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中对独山子油田的远景评价,何建明竟原封不动地搬过来,说成是1942年黄汲清对塔里木油田的预测(独山子在天山以北,塔里木盆地在天山以南,两者相距遥远)。

何建明伪称黄汲清预测了新疆独山子和塔里木盆地会产生陆相大油田后,仍嫌不足,紧跟着又加了一句:“以及其它中国的陆相沉积地层下”。就是说,只要1943年(或1942年)后中国发现了陆相大油田,都是黄汲清陆相生油理论预测和指引的结果。
“人若无脸,百事可为。”这是何建明两次冒用黄汲清的名义进行学术造假,造得极其拙劣和下作!我相信,黄先生如果在天有知,也会对此深感羞愤的。

紧接着上述造假,何建明写下一段故作多情的赞美:
这 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远见!它仿佛在国际地学界权威们的头上打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响雷,而且给中华民族的石油工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带来振奋人心的喜讯。 在之后的几十年间,黄汲清这一理论,无一例外地被得到证实。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大港油田,胜利油田,任丘油田……以至80年代发现的塔里木油田等一大批知名 油田,也不无例外地都在陆相地层上。其中,最突出的自然是大庆油田。(“被得到证实”为病句,正确用语是“得到证实”或“被证实”——奚注)
在编造了上述虚假的“陆相生油理论”及相关预见之后,何建明对黄汲清的找油本事和作为,另有一番离奇的描写:
所 谓大地构造学用通俗的话说,就像今天我们使用X光把人体的各个部位、脉络弄得一清二楚似的。……而黄汲清是中国的大地构造理论创始人与奠基人,他运用大地 构造学这架“X光”,不仅为中国找到和指出了诸多地下宝藏,同时为生物、考古、自然、环境、农业等领域,征服和改造我们依赖生存的地球,都作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从三十年代以来,为了开拓和发展中国的石油事业,黄汲清将自己的“X光”武器运用到石油勘探中去,取得了神话般的奇效。
这已经吹得没边了——整个地球的生物、考古、自然、环境、农业等领域,都得仰仗和得益于黄汲清这架“X光”。接着,何建明又引用他人的文章说:“黄汲清有一对‘火眼金睛’,能看穿几千米地下的情况,能辨别几十亿年的地层变化。”

这是称颂黄汲清么?不,分明是糟蹋黄先生,把他说成是江湖术士、巫师。倘若黄汲清真有这种“神话般”的本事,由他一个人点矿、点油田就是了,还用的着成立地质部和石油部,派广大地质队员进行野外勘探么? 

何建明在《名利场》中写有两句话:“人到了圣坛变成惧怕的鬼神。科学到了圣坛会变成一派荒诞。”(“变成惧怕的鬼神”语法不通。“惧怕”应是“可怕”——奚注)此话应在何建明自己的头上:试看这一派胡言,何等荒诞!

《何 长工回忆录》记载:1953年7月,毛泽东曾亲自听取地质部的工作汇报。毛指出:“地质工作的‘普查是战役,勘探是战术,区域调查是战略’,要我们部的工 作逐渐更多地转到战略方面来。”可见,毛泽东抓住了地质工作的要义和方向。学过地质的人都清楚:大地构造属于区域地质这个战略范畴,何建明把大地构造学同 医学上的“X光”透视等同起来,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不伦不类!即使是物探中的电法(使直流或交流电通过地层,从地表或钻井中获取相关数据)和地震(在地 面或钻井中进行人工爆炸,使声波在地层界面上折射或反射,在地表获取相关数据),也不可能与“X光”透视相比拟。这些,是地学界普知的常识。

为揭穿何建明的大量造假,下面捋一下大庆油田是如何发现的,黄汲清先生的贡献在什么地方。

如 今地学界公认:有两位地质学家最早预测,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深部可能蕴藏石油。一位是李四光,另一位是谢家荣(与黄汲清同为地质部普查委员会技术负责 人)。谢家荣1948年就谈到:“我的比较乐观的看法是中国必有油,而且不一定限于西北。”这和1953年李四光回答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垂询,大体一 致。谢先生的主要论点如下:
“从区域方面讲,我们将来的测勘工作,要特别注意北满,因为北满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处女地。……中生代煤田炭分的特低和沥青的产生,可能有发现油田的希望。”(《东北地质矿产概况和若干意见》1949)

“在华北、华东、甚至东北的广大平原下,已有种种迹象指出有广大海水侵入的可能,如果不谬,那么,含油的希望就很大了。”(《从中国矿床的若干规律提供今后探矿方向的意见》1952)
“华北平原、松辽大平原下面也都可能有石油蕴藏。”(《探矿的基本知识与我国地下资源的发现》1953)
“含油气苗分布不广或尚未证实的可能含油气区,包括华东平原,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热东盆地西藏含油区等五个区域。”(《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1954)
“中国以往有‘油在西北’之说,以后要纠正这种偏向,要注意西北以外的许多油气区。”“大陆沉积中有机物可能主要是由陆生植物分异而来的。……陆相地层才是最可能的生油层。”(《对于中国若干油气区的看法》1957)
黄汲清认为:“谢家荣是注意到在华北和东北平原下找油的第一位地质学家。”准确讲,李四光是主张在华北平原找油的第一人(1935),谢家荣是主张在东北平原找油的第一人(1949)。

1955 年1月,地质部召开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以“战略展开,全面侦察”为方针,组建24个石油地质队、17个物探队、1个化探队,“于同年三四月先后分赴 准葛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和六盘山地区、四川盆地和华北平原开展油气勘查的野外工作。”(《中国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8月, 按普查委员会指示,东北地质局组织一个小分队,进行松辽平原地质踏勘(3—4个月)。

1956年2月,地质部召开第二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在1955年部署的基础上,新开辟新疆塔里木、西藏黑河、贵州、华东、内蒙二连和海南岛的油气勘查工作。

1957 年3月,地质部召开第三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记载如下:“黄汲清在‘对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附有1:300万 的中国含油远景分区图)的报告中……把华北平原、江苏平原、松辽平原、云梦盆地列为可能含油、经济价值一般可能很大的地区。并且提出:‘在4—5年内将鄂 尔多斯、四川、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四大地区作为石油普查工作的重点是正确的,云梦盆地也应包括在内。’”

以上资料清楚说明:松辽平原被列为石油普查重点,是1957年。

可 黄汲清在致邓小平的上书中称:“我国东部几个大油田普查工作是1955年初在当时地质部矿产普查委员会(简称‘普委会’)的直接主持下开始进行的,当时我 作为‘普委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提出了把华北平原、松辽平原、鄂尔多斯盆地(即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作为‘普委会’找油的四大重点地区。‘普委会’采 纳了我的建议,并很快进行了部署,开展了工作。我的建议是根据‘陆相生油’理论(这一理论是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和我在四十年代初期分别提出和发展起来的) 和我的大地构造观点并结合我国多年来的地质工作实践而提出的……我又编制了《我国含油远景分布图》,把上述四大地区用橙红色明确圈出,并于1957年3月 8日在全国石油普查会议上,配合这张大型挂图,作了题为《对我国石油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的学术报告。”

这段文字表明:黄先生是国内第一个把松辽平原列为石油普查重点的人,时间在1955年;而大庆油田的发现,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在黄先生指导和主导下完成的。

这 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1、黄汲清在1955年初并没有提出包含松辽平原在内的找油“四大重点地区”,也不存在普委会采纳、部署工作的一事。各种资料和文案 中都没有这一记载。2、潘钟祥1941年提出了陆相生油的观点,黄汲清1947年正式提出类似观点。黄汲清说“这一理论是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和我在四十年 代初期分别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有掠美之嫌。3、黄汲清怎样用陆相生油观点指导找油——发现大庆油田,几十年来,始终未见具体论证。

《何 长工回忆录》记述:“1954年地质部虽然已在华北平原为普查石油做了某些物探方法的大剖面试验,但采取‘战略展开,全面侦察’的方针,明确提出以华北、 四川、鄂尔多斯、柴达木、准葛尔盆地为石油地质工作的重点地区,那是1955年1月地质部召开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以后确定的。同年,华北、东北平原小比例 尺的综合方法的地面物探工作,1:100万航空磁法测量工作也先后展开。这一年的秋天,在松辽平原开始了地质路线踏勘工作……”这一段回顾,与《中国石油 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归纳一致——当时,列入计划的是另外5个重点地区,没有松辽平原。

在《名利场》中,何建明讲述了一段离奇的故事:在 1955年1月召开的地质部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上,黄汲清将松辽平原列入了普查项目;会后,不知何人“又把松辽平原的石油普查项目给抹掉了”。黄汲清非常 恼火,对于做出此决定的“那一位领导(哪怕是国家主席),他也不能原谅!”可此人到底是谁,黄先生始终说不清道不明。

这个所谓的谜,同样 反证了黄汲清“四个重点地区”之说不成立——倘若“‘普委会’采纳了我的建议,并很快进行了部署”,那么松辽平原必然会列入普查重点项目,不可能被任何人 抹掉。再者,倘若真有“被抹掉”一事,那么,耿耿于怀的黄汲清必然会在1956年的第二次石油普查会议上,郑重地提出这一问题,将松辽平原石油普查列为重 点。可实际上,黄先生并没有提出这一议题,此次会议确定的普查重点,仍然没有松辽平原。直至1957年的第三次石油普查会议上,黄才提出:“4—5年内将 鄂尔多斯、四川、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四大地区作为重点是正确的。”

这就说明,“被抹掉”一事并不存在。

1977年8月 26日上午,科普作家陶世龙与黄汲清先生在地质科学院有过一次长谈,涉及大庆油田勘探一事。黄先生说:“开头松辽平原不是重点,别处(指其他重点普查地区 ——奚注)是大队,去松辽平原的是韩景行带的一个小分队,出发得也比别的队晚些(8月出的队)。但别的队这年没什么发现,倒是松辽平原在这年年底报告,发 现地层中有沥青显示。”这一谈话也说明,黄汲清上书中所称1955年便提出“四大重点地区”是不成立的。

2011年4月,谢学锦院士(谢 家荣之子)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在决定将松辽平原石油普查列为重点之前,黄汲清从未写过有关中国东部石油远景的文章,更未写过松辽平原石油远景的文章。“在 1957年第三次石油普查会议上,黄先生的报告中提到陆相生油时,也只是说:‘1943年我们根据在新疆等地的工作结果提出陆相生油的重要性……但就整个 世界来说,海相生油无疑还是占着绝对重要的地位。今后我们要继续注意陆相生油,但对海相生油更要注意。’‘海相优于陆相,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沉积盆地有海 相沉积比无海相沉积好。’对松辽平原他只是说,‘南部平原位于法库以南……可以存在第三纪海相地层,应进一步做普查工作。’他的这些话表明,他并没有用陆 相生油理论去指导大庆油田的发现。”

赵文津院士(原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著文回顾,黄汲清在普查委员会时,是主张找海相含油地层的。黄 在第三次石油普查会议上所做的报告(记录稿)中强调:“松辽平原可能存在海相第三纪地层”“配合浅钻研究中、新生代地层,特别注意松花江统海相第三纪” “海侵似不可能从苏联方面入侵,而是从渤海北来,因此应在彰武一带(注:阜新北部)用深、浅钻证实海相第三系的存在”“果如此,则南部更好”“今后在工作 中要上台。注意在地台上找油,但也不要放松山前凹地”。说明黄汲清的“基调和理论体系还是海相找油最有利 ,上地台找油最好!”

赵文津查 阅了1950年代苏联专家特拉菲穆克的谈话记录(1998年译出),其中也谈到:“黄当时强调在阜新一带靠海近,可能有海相第三纪地层,强调要找海相油 田;他与谢家荣具体部署松辽盆地的石油地质踏勘工作路线选的就是:从阜新—沈阳—沿第二松花江向南—吉林的哈达湾,而不是向北到松花江以北地区,显然,这 一踏勘路线基本上是过去日本人的工作路线。事实证明,松辽盆地并不是第三纪海相地层,而是巨厚的陆相白垩纪地层。”

赵文津说明:地质部 “石油局部署的松辽盆地地质踏勘工作(方案是石油局总工程师黄汲清提出的)是9月份开始的,比物探工作晚了约半年。当时黄汲清设计有3条踏勘路线线:①南 满的沈阳—阜新一线,阜新盆地有油苗显示,日本占领时代还打了20多口井,最深的为1400米,物探测量也是从此开始的;②从沈阳沿铁路两侧向北到第二松 花江桥;③从第二松花江桥沿松花江向东南到达吉林市的哈达湾。而大庆油田则位于这一踏勘区之外的西北方向几百公里之遥。见附图”

奚青二问何建明:你冒用黄汲清名义搞学术造假是“匡正历史”吗? ... ... ... ... ... ..._图1-1

据赵文津,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大发现,2006年9月,地震出版社北京第一版。页137

赵文津指 出:“日本人于1929年、1939—1941年先后在东北开展找油气工作……在海相地层生油思想(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教授高桥纯一为代表)的指导下,日本 人先后选择了三个点:南满的阜新煤矿区一带,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区,以及牡丹江上游森林地带开展普查,认为阜新一带靠海近可能有海相地层,为此还打了多 口钻井找油。经过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及钻井调查后,认为没有什么开采价值而放弃了。对大庆一带,‘满铁调查部’认为‘这个地方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条件’而放弃 去工作。显然,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指导思想问题,有什么样的成油理论,就会指导什么样的找油工作部署。”

可见,就石油地质研究程度而 言,日本人首先在东北平原开展了地质、物探和钻探,工作量很大,但无果而终。第二拨地质工作在1954年以前,康世恩任石油管理总局局长时,曾多次派人到 东北地区进行过调查,发现了石油、沥青和油页岩等矿苗。第三拨是1955年,东北地质局派出的地质踏勘小分队,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油味很浓的暗色泥岩,认为 可能是生油岩。后将搜集到的地质与物探资料综合研究,认为“松辽平原系一沉降带,有很厚的白垩系与第三系沉积,估计总厚度在4000米左右,其中可能有生 油层、储油层和储油构造的存在……”

此时,尚属远景推测:估计、可能。

在描写黄汲清具有神奇的“X光”透视本事之后,何 建明又写下“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一段:“当松辽石油勘探又一次处在关键时刻,历史的担子也又一次落在了黄汲清等一批科学工作者的头上。……‘物探,还是 物探!’前线派人向他索求灵丹妙方时,大师毫不含糊地指出:‘要把最过硬的物探队伍调上去,重力、磁力、电法、人工地震都得用上。’”(“人工地震”是外 行话,地质系统内不会有人这样讲——奚注)

这时,黄汲清的“火眼金睛”又不管用了,只有靠“灵丹妙方”——物探才行。

在松辽平原的石油地质勘查中,物探的确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过,物探并不像何建明写的那样,归黄汲清调遣,而是由部领导通过物探局全面部署。

2011 年,赵文津(1950年代物探局工程师)在相关文章中回顾:“地质部领导采纳了苏联物探专家的建议,要求物探工作做在地质工作之前,开展综合地球物理调查 (重力、航空磁测工作进行全区面积性测量,直流电测深和地震工作则以大剖面的方式进行),以查明平原下的深部构造。这是由物探局(不是石油局,当时石油局 没有配备物探力量)组织力量,按照李四光部长‘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凹陷带找油’指示开展工作的。调查是从华北平原入手做试点,再东北和渤海。”

1987 年,朱大绶(原地质部长春物探大队队长)著文回忆:“物探局根据部里的要求,也分别组织石油物探队伍派往新疆、四川、华北和下辽河地区进行石油普查工 作。……1955年在下辽河地区工作的物探队伍使用了重力、磁力和电测方法进行区域性调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取得了有关沉积厚度和构造轮廓的资料……从 地面物探和航空物探的初步成果中可看出拗陷范围很大,主体在北部。因此决定物探工作向北推进,明确以找油为主的任务。这在松辽平原勘探进程中又是关键性的 一步,对于加速松辽石油普查工作和远景评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何长工1987年回忆说:“当我看到在东北中央凹陷带,按照物探和地质资料圈定的储油构造上打钻,几乎百发百中,无一虚打时,不禁心底里称赞我们在东北的石油地质、石油物探队伍的工作质量。”

2000 年,原地质部物探局局长何善远著文说:“到1957年年底地质部已经完成全松辽平原1:100万的重力测量、近40万平方千米的航空磁测、以及横贯平原的5条 电测深区域大剖面。了解了盆地的基底起伏和沉积厚度,第一次用物探资料圈出了区域构造轮廓。肯定沉积厚度达4—6km的中央凹陷带是一个十分有希望的含油 远景区。”“到1958年底,物探(包括地震和电法)共圈出45个有意义的异常、隆起或构造……长春物探大队提供的最新物探成果,确定将第三口参数井,即 松基3 井的井位,布置在高台子的构造上。195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前夕,从这口井的深部喷出了大家热切盼望的黑色原油……”

以 上,是大庆油田发现的概要经过。黄汲清无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具体讲,黄先生对于全国石油普查并大庆油田发现的贡献,主要是在前期(1954— 1957)的承上启下工作——贯彻部领导的指示和三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的部署。他1954年任普委会技术负责人,1956年普委会改为石油局,任总工。 1957年夏他患病住院,11月调离石油局。1957年冬,地质部作出石油普查“战略东移”的决定。1958年,地质部和石油部共同提出“三年攻下松辽” 的奋战口号。松辽平原最有成效的物探和钻探,相对集中在1958—1959两年。大庆油田初露端倪,在1959年国庆前夕。真正圈定和评价大庆油田的规模 和储量,是其后数年(1960—1962),石油部组织的大会战(以王铁人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参加的大面积钻探)完成的。

石油部专家、大庆 会战参与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胡见义在《谈50年代中国陆相生油的理论问题》一文中指出:“截至50年代末……中外学者虽然承认陆相生油和聚集的存在,但还 不能证明具有较大规模的有机质堆集、转化、运移并形成较大油田的事实。”赵文津院士的总结是:“仅仅在大庆油田发现以后,人们才认识到陆相盆地内也可以生 成大的油气田,随之促成了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大发展。”这是历史的真实,也是全国石油地质界的共识。何建明却说黄汲清1943年便预言:“中国的新疆独山 子、塔里木盆地等地方,以及其它中国的陆相沉积地层下,完全有可能找到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油田,苏联的巴库油田相媲美的大油田。”是经不起一驳的胡说八 道。

黄汲清关于松辽平原石油普查的思路并相关文字,留存于《对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中(1957年3月8日在地质部第三次全国石油普查会议上的报告,载于1993年出版的《黄汲清石油地质著作选集》)。其全部内容辑录如下:
东北中生代盆地很多,一般规模狭小,如穆林煤田等,热河若干侏罗纪煤盆地往往有火山岩夹杂其间。

南部平原位于法库以南,面积很小。在这里,已初步查明有三个凹陷,深度在3000米以上。三者之间有隆起。可以存在第三纪海相地层,应进一步做普查工作。

北 部平原本身可分成三部分。北部位于哈尔滨之西北,中、新生代常有出露。特点是断裂不多,虽有火山岩存在,但看起来都是在早白垩世或更早时期侵入的,对盆地 内的白垩纪松花江群沉积没有影响。中部是一大凹陷,沉积厚度大,是本盆地的最重要部分。南部被双辽隆起分隔成东西两部分,在东部已发现大量白垩纪微体化 石。

松辽平原的关键是(a)加紧进行物探,进一步划分平原下的构造单元:(b)配合浅钻,研究松花江群的岩相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生油、储油的可能性。
以上论述,没有提出松辽平原下面存在陆相地层并蕴含石油的预测和推断,亦不存在陆相生油理论指导发现大庆油田的显示。黄先生强调:关键是加紧进行物探,以物探成果推定其下地质构造、地层以及生油、储油的可能性。

何建明完全不懂地质勘探,但却一口咬定:“黄汲清陆相生油理论是实现大庆油田发现的重大突破的最基本和唯一可信的理论根据。”从上述历史记载和谢学锦、赵文 津和特拉菲穆克等人的引证看,事实恰恰相反:黄汲清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是在海相地层找油;真正发现大庆油田的,不是黄汲清的“陆相生油理论”,也不是“X 光”,更不是“火眼金睛”,而是大规模的物探和钻探。黄先生也认为:“地球物理勘探在油田发现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大庆油田位于李四光预测的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凹陷中,并非黄汲清所期冀的海相地层里,也不在地台上。

何建明另有饶舌:黄汲清于1995年1月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其获奖理由是:“根据他的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中国实现了找油的重大突 破,相继发现了大庆等高产油气田。”谢学锦院士的看法是:“黄汲清先生后来曾明确提出说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根据他的陆相生油理论。这是在他给邓小平的信和 199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的文字说明中都提到过的。”这样的说法“不够实事求是”。

“何梁何利奖”是1994年评的,1995 年颁发的。而1992年发表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对黄汲清并没有上述评价。同时获得“何梁何利奖”的有钱学森、王大珩、王淦昌。如是终身 成就奖,颁给黄先生乃名至实归,因为他在地学研究和找矿实践中广有建树,成果累累;倘若虚构和夹带“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根据他的陆相生油理论”这一理由,本 人认同谢学锦院士的观点:不实事求是。哪位(任何专家、学者)有真凭实据,可以一一展示出来,以理服众。(本问完,还将继续提问。)

五柳村编者跋 1986年9月25日,我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中国贫油论》中,曾写有一段话:“在地质学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对理论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随着地质工作的展开,实 际资料愈积愈多,对中国石油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一些原来相信‘中国贫油’的人,逐渐改变了看法,建立了在我国找到丰富石油的信心。这种变化,在解放前即已 发生。解放后由于地质工作的规模迅速扩大,得到的新材料非常丰富,这个变化就更为显著。到五十年代初期,实际上已没有什么人还在坚持‘中国贫油’的论点 了。所以1955年 展开的石油大普查和后来对松辽平原的勘探,都得到地质界广泛的支持,并不存在什么还在认为“中国贫油”的对立面。但确如孙荣圭副教授所说,是有一阵子在大 批“贫油论”。不过我认为这根本不是地质学术界本身的问题,甚至也说不上是用政治需要控制的学术争论,而是摆在政治范畴中,特别是在“文革”中进行批判 的。这种批判大多是通过大批判等形式,在社会上而不是在学术领域中展开的,一点学术气息也没有,什么人都来指手划脚,但极少地质学家参加这种批判。据我 看,大批“无矿论”也是这种状况。”

12月中旬 国家科委授予“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对在这一过程中,在大地構造學、沉積岩石學、岩相古地理學、沉積岩學、古生物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石油地質學等方面的研究作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表彰,也代表了学术界的共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奚青二问何建明:你冒用黄汲清名义搞学术造假是“匡正历史”吗? ... ... ... ... ... ..._图1-3

大庆油田历史博物馆中陈列的大庆油田发现者头像

不幸的是,何建明在事情本已清楚的情况下,却又来搅诨水,不知意欲何为,徒见其无知和狂妄而已。--2012年12月21日。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