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宋昆谋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164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观意义: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热度 1已有 2877 次阅读2018-8-30 00:05 |个人分类:教育理论|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意义,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词汇,我们经常反问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何在?德国的社会学家韦伯对意义进行了理论探究,他把意义与人的一切行为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寻求事物的意义,人不过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李普曼教授进一步认为,教育现象只有在儿童明了意义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如果有学校、有教室,却没有让儿童发现活动的意义,教育就不会发生。应该说,我们国家的学校教育非常重视意义教学,在中小学,每篇课文的教育意义都有明确的文字表述,让学生理解课文意义是教师的常规教学内容。问题在于,我国的教育为什么饱受诟病呢?
      我们不妨再回到韦伯时代。早在韦伯的探索中,就区分了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舒茨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一书中指出:“韦伯将所有社会关系、构作物,所有文化表现与客观精神领域的类型都回溯到个体的社会行为这个最初的起始元素去。社会世界中所有复杂的现象固然都有意义,但这些意义都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连接于其行动之上者。只有个体的行为及意向意义是可理解的,只有从对个体行动的诠释入手,社会科学才能够获得诠释那个社会关系与社会构作物的管道,而后者正是在社会世界的个别行动者之行动中所构建出来的。”意义,分为主观和客观。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客观意义奠定在主观意义之上。没有主观意义,客观意义就无从理解和认知。就是说:“我们必须让所有实质性的社会现象回到个体的行为方式去,并对这些个体行为方式的特殊社会形式作描述性的掌握。”
     意义,就是自我在事物中的延伸,或者,意义就是事物中的自我。主观意义,是意义的基本样态。只有抓住了主观主义,才算掌握了意义的本质。中国的教育必须从笼统的意义走向精准的主观意义,才能把握教育的本质。任何一个人,包括儿童,都有自己直白的主观意义意向,这种主观意义就在生活之中,主观意义与日常生活如影随形,没有人与主观意义面面相觑、圆凿方枘、隔岸相望。客观意义则不然,例如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是理论上的概括,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长河的积淀。用客观意义代替主观意义,自我就没有容身之地,淡出了教育格局,教育成了一具骷髅。立足于主观意义,从主观意义走向客观意义,这就是教育的秘密所在。没有主观意义,只有客观意义,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病根。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