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波动哲学 //www.sinovision.net/?5406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普进峰的个人空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能量平衡定律

已有 1603 次阅读2017-3-25 05:58 |个人分类:波动哲学|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作用力, 信息, 能量, 感觉, 需要 分享到微信

(4月6日修改)

摘要:相互作用的A、B两物质作用点为中心的区域,吸收来自A物质多少能量,就会吸收来自B物质多少能量;向A物质释放多少能量,就会向B物质释放多少能量。B物质吸收能量,在相互作用的上半个周期是在宏观上吸收能量,表现为作用点向B物质所在的方向移动;B物质和A物质在微观上同时向作用点为中心的区域释放相等的能量,表现为满足作用点两边能量的平衡。在相互作用的下半个周期,作用点周边的能量就会向两边平衡地释放能量,此时,B物质和A物质在微观上吸收的作用点周边的能量相等。也就是说,物质需要先在微观上释放能量才能同时在宏观上吸收能量,没有能量可以释放就没有能力吸收能量。能量始终是平衡的,不管是从绝对简单的物质的相互作用,还是从相对简单的人的感觉,都是以能量的平衡为根本规律。我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能量平衡定律可以让绝对复杂的东西变得相对简单。
关键词:作用力 信息 能量 感觉 需要

作用力是平衡的,因为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那么,能量呢?

一、动力和能量

不管我们使出多大的作用力,我们都会受到来自相对方向的反作用力,我们无法使出比反作用力更大的作用力。

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是被物理学反复证明了的牛顿力学第三定律。在这一定律中有一点很重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作用点上。但是,这一定律没有讲到作用点的移动。作用点移动的方向是作用力的方向,如果参照系相对于作用点静止,那么,我们就不好判断哪个是作用力、哪个是反作用力,但是,还是要区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是主动力,反作用力是被动力。主动力释放能量,被动力吸收能量。主动力首先来自源动力,源动力来自物质向空间的延伸力。物质的延伸力原本指向三维空间的所有方向。物质的延伸力来自物质点的相互排斥。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动力是一维方向的,那是作为源动力的延伸力受到外力约束以后表现出来的一维方向动力。比如说水管里水的压力因水泵给予接近密闭空间的水的作用力而指向三维空间的所有方向,但是,我们只让水从水龙头等少数地方释放出来,这样,三维方向的延伸力就变成了一维方向的延伸力。汽车发动机的活塞也是这样的。

相互作用的两个东西必须拥有质的同一性。两个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这说明两个天体之间不是真的空着的,是有东西的,而且这个东西也存在于两个天体之中。所以,真空并不是真的是空的,它里面也是有东西的。这个东西笔者将其称作波子。所有的我们已知的物质都是由波子组成的,而且真空中充满了自由波子,自由波子是光传播的介质。我们已知的具体物质(物体)的质量可以理解为该物质所含波子的总数量。

动力有方向,是矢量,是瞬间量,但是,动力无法反映累计量。能量是动力的累计量。我们可以说这一物体向那一物体、或者说这一空间向那一空间转移了多少能量,不能说转移了多少动力,只能说传递了多少动力。但是,动力的持续存在会转移能量,主动物的主动力释放能量,被动物的被动力吸收能量。主动物因为在A层次吸收波子、在B层次释放波子而在B层次释放能量,被动物因为在B层次吸收波子而吸收能量。主动物释放能量是以自身为中心,可以是向三维空间所有方向释放能量,单个波子向三维空间所有方向的延伸就是这样的;也可以是向一维空间相对方向释放能量,活塞就是这样的。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所含波子的总数量,物体的某种能量或者说某一层次的能量是这一层次物质之间自由波子的数量。

能量是作用力的累计量,是相互作用的主动物和被动物在作用点处积累的自由波子的数量。它反映作用力在物质间或者空间累计的作用效果,这种作用效果就是波子从主动物向被动物的转移。动力是处于变化状态中的作用力,动是指作用点在移动,力的大小在波动。我们之所以有时感觉不到动力的波动,是因为我们感觉到的是动力的合力,是若干处于波动状态的动力之和基本上不随时间而改变。比如,某一连队在过桥的时候,没有迈着整齐的步伐,在连队通过桥梁的任一时刻,桥梁承受连队每位军人的脚步给予桥梁的作用力之和与这一连队所有军人重量的总和基本上相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动力变化的周期很短,我们往往感觉不到。比如,我手上这块铁,铁分子是振动的,也就是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波动的,但是,这块铁因重力给予我手的波动的作用力我是感觉不到的,我感觉到的是不变的作用力。

静力一直在相互作用,可是没有发现能量的累计的作用效果,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只有看上去是静止的东西。也就是说,那些看上去静止的东西因为动得不明显,往往被我们误认为是静止的东西。绝对的静力是不存在的,当被动力受到主动力作用的时候,被动物会被动收缩。被动力始终存在,并指向主动力,而且被动物的收缩会让主动力和被动力的作用点向被动力所在的这一边移动。但是,这种移动速率会很快无法满足主动力的延伸速率,因为被动物的收缩速度会越来越慢。被动物的收缩归根结底就是波子的收缩。在半径相等的情况下,处于延伸状态的波子的延伸速率和处于收缩状态的波子的收缩速率相等。波子的延伸速率和收缩速率都和波子的半径成正比。物质不是处于延伸状态就是处于收缩状态,绝不会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当被动物的被动收缩无法满足主动物的空间延伸的时候,主动物就会从延伸状态转变为收缩状态,就会被迫成为被动物,原被动物就会成为主动物。主动物及其主动力和被动物及其被动力可以这样不断地相互转化,它们不断地从改变后的状态回到原点,它们之间的累计作用效果没有发生改变。这样,主动物和被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会被我们看成是一对静力。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相互转化的周期之内,那么,这种相互作用力不是静力;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指向较大的时间跨度,那么,这种累计的作用效果没有发生改变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看作是一对静力。如果排除理想状态,那么,两物体之间累计的作用效果是会发生改变的。也就是说,在精确的微观描述中,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并不能反映这种累计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必须用能量这个概念来反映两物体之间累计的作用效果,也就是两物体之中从这一物体向那一物体转移了多少能量,也可以说从这一物体向那一物体转移了多少波子。

动力的作用点是从主动物向被动物移动的。如果能量是在主动物和被动物之间反复转移,那么,动力的作用点就会在主动物和被动物之间反复移动,这种反复移动就是振动。如果主动力和被动力之间能量的转移持续相等,那么,主动力和被动力在宏观上可以看作是一对静力。所以,静力是相互作用的两物质之间能量的转移持续相等的一对作用力。振动是有周期的,在一个周期中或者说在整数周期中,两物质各自吸收或释放来自对方的能量的平均值各自都为零。如果仅仅就一对静力而言,静力的大小为主动力和被动力的最大值。如果是若干对静力相互作用,而且不形成共振,那么,总静力的大小为所有主动力和被动力的平均值;如果形成共振,那么,总静力的大小为所有主动力和被动力的最大值。广义的静力是相互作用的两物质在宏观上没有发生能量的转移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力。这里的宏观不仅包括大跨度的空间,而且包括大跨度的时间。广义的静力可以是振动周期较长的作用力。狭义的静力是振动周期很短的静力,是因为我们认识能力的局限而被我们误认为是“静止的作用力”的静力。

物体的振动也是拥有能量的,物体理想的振动状态是不与外部进行能量交换的状态。但是,这种理想状态只能是近似的,因为任何物质系统都不能脱离它物而独自存在。振动系统的能量之所以没有被释放出来,是因为这个振动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如果合外力不为零,那么,振动系统原有的动力平衡就会被打破,振动作用点就会加速移动,以建立新的动力平衡,而且振动系统会因此而吸收合外力的能量。如果合外力很大,作用点在振动系统中左边的A物体上,并指向右边的B物体,那么,B物体很可能没有足够的能量向着振动作用点释放而向右边加速移动。B物体的这种加速移动就是为了大量吸收它右边的自由波子,以保证振动作用点左右两边受力和能量的平衡。B物体的这种加速移动很可能会破坏整个振动系统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物体或者说一个振动系统在吸收来自左边能量的过程中,振动作用点的右边无法向着振动作用点释放相等的能量,那么,这个振动作用点就会消失,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失去。还可以这样说,如果一外力太大,大到物体无法保持自身稳定性的前提下吸收这一外力的能量,那么,这一外力就是破坏力。物体振动系统的稳定性越强,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也就越强。有些振动系统的振动作用点在保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可以偏离平衡位置较远,这样的振动系统可以吸收较多的能量,比如弹簧。物体的振动所拥有的能量是物体振动作用点吞吐自由波子的数量。

能量的转移其实是作用点在空间的移动。作用点是分层次的,如果以宏观上的作用点为参照系的原点,那么,宏观上的作用点与这一宏观范围之内所有的移动中的微观上的作用点的平衡位置相对静止。也就是说,如果宏观上的作用点相对于A参照系在移动,微观上的作用点相对于宏观上的作用点在移动,那么,微观上的作用点相对于A参照系的移动为前两者的叠加。宏观上的作用点为宏观物体之间的作用点,微观上的作用点为微观物体之间的作用点,两者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原子之间的作用点是宏观上的作用点,核子之间的作用点是微观上的作用点。原子的振动所拥有的能量远比核子的振动所拥有的能量少。因为原子之间自由波子的密度远比核子之间自由波子的密度小,参与原子之间能量交换的自由波子的数量远比核子的少。作用点的振动不仅拥有能量,而且还包含信息,同频率的振动信息相同。物质的振动周期反映物质所处的层次,所以,层次也可以理解为能量的信息,某一层次的能量就是某一信息的能量。因为作用点是分层次的,多层次作用点振动的叠加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多层次作用点信息量的总和。

信息是能量的存在形式,能量是信息的存在空间。没有信息就无所谓能量,没有能量信息就没有存在空间。为什么说能量是信息的存在空间?因为空间是物质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同一性的范围。同一种能量,其存在形式是同一的。所以,存在形式同一性的范围就是信息的存在空间,就是能量。

能量是分层次的,物体作用点的移动是分层次的。内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内层物体作用点的移动,外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外层物体作用点的移动。这种作用点的移动,源自不同层次物体周围自由波子的移动。也就是说,是自由波子在推动作用点的移动。

不管物质处于何种状态,作用力在作用点的相对方向上是平衡的。也就是说,作用点受到左边多大力的作用就会受到右边多大力的作用。这就是作用力平衡定律。作用力平衡定律其实就是牛顿力学第三定律。不管物质处于何种状态,能量在作用点的相对方向上是平衡的。也就是说,以相互作用的A、B两物质作用点为中心的区域,吸收来自A物质多少能量,就会吸收来自B物质多少能量;向A物质释放多少能量,就会向B物质释放多少能量。这就是能量平衡定律。作用点是任何状态中的作用力和能量的平衡位置。作用点向哪边移动,哪边就是吸收能量,但是,在微观上吸收能量的那边也在释放能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作用点两边能量的平衡。

能量是作用力的累计量,能量平衡其实就是作用力平衡的累计和概括。任何信息的能量内部都包含着变化中的作用力。我们多数时候是没有必要去认识信息内部变化中的作用力的,特别是在研究信息处理的思维科学以及更为宏观的现象的社会科学,会更依赖具有概括性的能量平衡定律。

平衡是始终存在的,如果物质在微观空间上的平衡被打破,那么,物质就会追求以微观作用点为中心的平衡。也就是物质在微观上的作用点因为微观平衡被打破而加速移动,以保持以作用点为中心的平衡。这种加速移动是将微观上的不平衡趋势转化为宏观上的不平衡趋势,让物质在更大空间的能量交换中保持以物质之间作用点为中心的受力和能量的平衡。如果A钢板受到来自左边B大锤的撞击,那么,A钢板就会向右边鼓出一个大包。因为A和B的作用点向右移动了,以保持作用力和能量的平衡。如果B大锤和C大锤质量相等,A钢板受到来自左边B大锤撞击的同时受到来自右边C大锤相同速率相同位置的撞击,那么,A钢板就不会鼓出包来,而且B和C两大锤会被同时弹回。前者能量被钢板吸收,并且是以钢板的变形为代价;后者能量基本上没有被钢板吸收,钢板基本上没有变形。如果把A钢板和C大锤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要想吸收能量,必须以自身的变形(作用点相对位置的移动)为代价。如果这个系统不想变形,不想让自身受到破坏,那么,这个系统必须主动释放相同的能量。事实上,多数情况是在两者之间。作用点的向右移动是因为右边的自由波子向左移动没有左边的自由波子向右移动得猛烈。如果是以向右移动的作用点为参照系,那么,作用点两边的自由波子向心移动是一样猛烈的。所以,让右边的自由波子向左移动得更为猛烈一些可以让作用点向右的移动幅度更小一些,从而可以让外力的破坏性更小一些。

静力是一种平衡,是能量的平衡。很多物质,比如核子,它们组成了原子核。虽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大,但是,这种很大的相互作用力却是静力。因为他们在一个完整的振动周期内能量的转移是平衡的。怎样打破这种平衡?当来自某一方向的作用力比较小的时候,这种作用力很难打破能量的平衡。当来自某一方向的作用力比较大的时候,作用点就会向着相对方向移动。来自相对方向的反作用力会和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这种反作用力是来自若干核子之间的自由波子施与的,并且,原子核以外的自由波子会进入到原子核内部,成为核子之间的自由波子。所以,当某一原子核或者说某一物体受到来自左边的外力作用的时候,会吸收来自左边的自由波子,并且会加速移动,同时还会吸收来自右边的自由波子。这样,这一原子核或者说这一物体的总质量会因为吸收了来自左右两边的自由波子而变大,速度提高得越快总质量增大得越大。这种速度是有极限的,真空中自由波子传播信息的速度为30万公里/秒,这是物体移动速度的极限,越接近这一极限,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加速移动的阻力越大。

宏观物体(天体)之间以及微观物体(中子、质子和电子)之间都充满了自由波子。宏观物体之间的自由波子半径比较大,自由度比较大;微观物体之间的自由波子半径比较小,自由度比较小。虽然自由度比较小的单个自由波子给予物体的被动力比较小,但是,物体在单位接触面所面对的自由度比较小的自由波子会比所面对的自由度比较大的自由波子多,物体所面对的被动力的合力会很大。所以,物体在自由度比较大的自由波子中的自由度比较大。物体在自由度比较大的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和加速移动比较容易,因为这种环境中物体受到的被动力比较小。但是,如果物体作为被动物受到自由波子主动力的作用,那么,自由度比较大的自由波子主动力比较大,自由度比较小的自由波子被动力的合力比较大,自由度比较小的自由波子会因为被动而相互吸引,物体的作用点就会向自由度比较小的自由波子这边移动。在物体周围,离物体质量中心越近的自由波子密度越大,自由度越小。所以,两个物体之间的自由波子的自由度比两个物体之外的自由波子的自由度小。两个物体之外的自由波子自由度比较大,主动力也会比较大;两个物体之间的自由波子自由度比较小,被动力的合力会比较大,会因为被动而相互吸引。所以,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会存在万有引力。

物体受力的作用点移动的难易程度不仅与物体所处的自由波子环境有关,更与物体自身所拥有的波子数量成正比。不考虑物体受到的自由波子自由度的不同,物体的受力的作用点移动的难易程度与物体所含波子的多少成正比。所以,物体质量越大,所含波子的数量就越多,惯性也就越大,作用点的移动就越困难,保持原有位置不动的能力也就越强。

二、感觉和需要

信息是可以传播的,信息的传播需要能量。当我们的思维收到某种信息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是对这一信息的反映。这种反映的前提是我们的思维必须包含这种信息,结果是我们思维中的这种信息因为收到被反映的物质的信息而变得更为清晰可见。反映就是被作用,这种被作用让我们思维中的信息处于模糊到清晰可见的过程中。

有时,我们需要的是能量,是某种信息的能量。一首新歌或者第一次听到的歌曲,我们听过一遍以后觉得好听,还想反复听N遍。此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某种信息,而是某种信息所拥有的能量。我们的思维或者说我们的身体对某种信息的能量的持续吸收就是感觉。我们感觉到某一物体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正在吸收来自这一物体的能量。如果我们吸收能量的速度很快,能量在我们的身体里转移的速度很快,那么,我们就会拥有快感,一种很舒服很舒服的感觉。当然,我们有时也会因为被迫释放能量而痛苦。主动释放能量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快感,但是,这种能量的快速释放会让我们失去很多能量,让我们身体里缺乏可以转移的能量。所以,我们不能过于追求释放能量的快感,过于追求释放能量的快感会让我们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量。

感觉可以存在于普通物体之间,只要存在能量的转移就可以形成感觉。吸收能量的物体可以称作感觉主体,释放能量的物体可以称作感觉客体。感觉客体和感觉主体的信息必须相同或者很接近,在能量的信息相同的情况下,感觉主体吸收能量的速度与自身能量的多少成正比,也与释放能量的感觉客体的能量的多少成正比。因为在感觉的作用点(作用力的作用点)两边,感觉主体的被动力和感觉客体的主动力是平衡的,感觉主体释放能量和感觉客体释放能量也是平衡的。如果感觉主体没有能量可以释放,那么,感觉主体也就无法吸收能量。钟摆不管受到水平面哪个方向的作用力,都会导致作用点的移动,只要作用点移动了,钟摆也就吸收能量了。但是,钟摆必须有质量,质量越大,钟摆越容易吸收能量。

反映是对信息的需要,能量够用就行;感觉是对能量的需要,往往会排斥太复杂的信息。所以,我们对客体的认识,是先有反映,后有感觉。反映是提出问题,往往具有被迫的成分;感觉是解决问题,是我们要主动追求的过程和结果。如果我们的思维中没有反映出客体的信息,那么,我们就不会做出是否需要包含这种信息的能量的判断。反映是让我们产生某种需要的前提条件,感觉是我们满足某种需要的过程。我们对广告的反映往往是被迫的,被迫过后我们就会不小心产生购物的冲动。因为只有某种信息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这种信息大量的能量。信息让我们产生需要,能量让我们满足需要。

有些复杂的信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它可以指导我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是主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造客体。首先,客体的发展变化包含着某些复杂的信息,如果主体也掌握这些复杂的信息,那么,主体和客体就会很容易实现某种受力和能量的平衡。

人是有需要的,最最直接的需要就是对能量的需要。人的需要是由内向外的,是内力对外力的需要,是内在某种信息的能量对外在相同信息的能量的需要,这种需要将会落实到释放这种信息的能量的具体的人和物上。比方说,我们喜欢听某首歌,其实我们已经基本上知道了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因为我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这些信息,并且我们已经知道自己需要这些信息的能量,需要这种感觉。我们对能量的需要其实是我们对良好感觉的需要。这是一种直接需要,是对能量的需要。阻力可以产生动力,但是,前提必须是有足够的能量来提供动力。我们玩游戏,游戏里的一个个难关给予了我们阻力,但是,我们应该拥有足够的能量来产生足够大的动力从而克服阻力,否则,我们会因为能量供给不足而无法增大动力。阻力激发动力,动力带来能量,这样就间接满足了我们对能量的需要。阻力越大,我们对能量的需要越强烈。但是,阻力不应该大到我们的动力不能企及的程度,否则,我们就会有很大的挫败感。我们需要感觉,需要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的过程。

我们的有意识是为了平衡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而进行思维的。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我们的内层空间,里面拥有我们内在各种信息的能量,并且向着我们的有意识释放能量,这种能量的释放让我们的有意识感受到内在压力。在这里,我们的有意识是我们思维中的核心作用点,她负责平衡和规范我们个人所有的思维活动,否则,她自身的稳定性就会受到破坏。我们的有意识不仅需要维护自身在三维空间的稳定性,而且还要维护自身在层次空间的稳定性。能量会经常在层次空间转移,核子之间的自由波子可以转移到原子之间,还可以转移到分子之间,这种转移就是内层空间的能量向外层空间转移。核子之间的距离远小于原子之间的距离,核子所处的层次与原子所处的层次层次距离比较大,原子所处的层次与分子所处的层次层次距离比较小。所以,比较而言,原子之间的自由波子和分子之间的自由波子更容易互动,两个层次之间的能量更容易发生交换。化学反应就是原子之间的自由波子和分子之间的自由波子互动的结果,这也就是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的能量的转化。能量在物质的层次空间的转移可以称作能量的转化。

能量平衡定律在物质的层次空间是不是同样适用呢?如果我们拥有内在某种信息的能量,那么,我们就想拥有外在相同信息的能量,否则,我们的有意识在层次空间面临移动的可能,就会失去稳定,就会感受到由内向外的压力。说通俗点就是,如果我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我们就会感受到内在压力。需要就是主体内在某种信息的能量逼迫主体寻找或者创造外在相同信息的能量来实现平衡。在这里,某种信息指的是需要的内容,某种信息的能量的多少与需要的满足所需能量的多少成正比,内在压力的大小反映需要的强烈程度。

三维空间是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先有三维空间,后有物质,因为空间是物质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同一性的范围。而层次空间必须依赖物质的层次结构而存在,是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之中的便于我们认识物质结构的一种主观存在。所以,我们对物质在层次空间的发展变化的认识必须符合物质在三维空间中的发展变化规律。主体比一般物质拥有更为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特别是我们的思维就是最复杂的一类存在。这种复杂属于绝对复杂。我们用绝对复杂的思维去认识绝对简单的客观规律也是很困难的。因为能量平衡是信息相同、能量相等,其中信息相同才是我们的感觉得以产生的根本。所以,复杂的同一性就形成了相对简单,就很容易实现能量的转移、很容易产生良好的感觉。越是普遍适用的客观规律往往越是绝对简单。因为绝对复杂的客观规律难以被我们正确把握,并且绝对简单的客观规律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如果我们绝对复杂的思维没有复杂的层次结构是难以认识绝对简单的客观规律的。我们的思维拥有复杂的层次结构可以让绝对简单和绝对复杂之间的复杂关系变得简单。因为层次空间是第四维度。我们可以把这个第四维度的空间理解成物质所拥有的绝对简单的三维空间关系和绝对复杂的三维空间关系之间的空间尺度。所以,我们思维的层次空间越深,我们的思想就会越深刻。三维空间是长宽高,层次空间是深,所以,四维空间的四个维度是长宽高深。

我们有什么需要我们有时并不知道,因为我们的有意识没有感受到这种需要给予的内在压力。虽然我们的内心深处拥有某种信息的能量,但是,这种信息的能量还没能作用于我们的有意识。因为这种能量而产生的需要属于被隐藏的需要。其实,我们有很多的需要属于被隐藏的需要。比如,出来了某一新歌,没听这首歌之前,我们不知道自己有这一需要,听了第一遍之后,甚至只听了第一句就感觉到这首歌好听,就知道自己需要这首歌。这是一个把隐藏的需要变成显现的需要的一个过程。我们把隐藏的需要变成显现的需要是要消耗我们自身的能量的。歌曲往往听了一两遍还不过瘾,还想听N遍。为什么我们听歌曲需要听N遍?因为我们听歌曲不仅仅是需要歌曲的信息,更需要的是吸收歌曲的能量,只有吸收了足够的歌曲的能量,才能和我们内心深处相同信息的能量实现静态平衡。

再比如,出来了某一新理论,没接触这一新理论之前,我们不知道自己有这一需要,接触以后、掌握以后,就知道了自己需要这一理论。这个过程也是把隐藏的需要变成显现的需要的一个过程。理论所包含的信息量远大于歌曲。如果我们学习理论不是受到应付考试等外在压力的作用,那么,我们学习理论纯粹是个满足自我需要的问题,纯粹是个把隐藏的需要变成显现的需要的一个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的是理论的信息,而不是理论信息更多的能量。理论、特别是作为基础性的哲学理论的信息量很大,让这么大的信息量变得清晰可见就已经需要大量的能量了。这么多的能量更多的还是来自理论学习者自身,来自理论学习者的悟性。这个悟性来自理论学习者大量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在能量平衡的过程中,被动的一方刚开始必须先释放能量。所以,学习理论,特别是学习基础理论,会消耗我们自身大量的能量,会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很累。所以,深奥的理论少有人需要,通俗的歌曲大多数人都需要。理论的信息是指导我们怎样转化能量的,这种转化更多的是把我们自身的能量转化为理论信息的能量。

我们的思维是复杂的,但是,复杂的思维存在着相对简单,这种相对简单是基于作用点的受力和能量平衡。也就是说,作用点的一边某种信息的能量会释放到作用点的另一边。这样,对于被作用的那一边而言,就会感受到主动作用的那一边的存在。这种感觉是抽象的,因为这种感觉无法把握两边共有的信息的具体存在形式,这和我们无法感觉到我们的思维本身或者身体的某个部位具体的存在形式是一个道理。我们对某种具体存在形式的感觉,必须是我们处于吸收这种具体存在形式的能量的过程中。这个吸收如果是个负值呢?感觉的过程也依然存在,但很可能是痛苦的感觉。所以,有些东西,我们拥有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一旦失去感受到痛苦了才知道他的可贵。

很多事情都会干扰人的日常思维,因为这些干扰因素都拥有能量,都需要个人付出相等的能量以平衡干扰因素的能量。比如,我在写本文的时候,干扰因素就有很多,我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感情去应付。同样,体制内的学者也许会不得不应付一些不合时宜的考核。我们的这种应付说到底都是能量的付出,都是难以回避的负担。当然,如果我们习惯了这种负担,比如我们习惯了噪音,噪音对我们的干扰就会变小。以上是外因造成的对我们日常思维的干扰,而内因我们的内在需要造成的干扰我们更是难以回避。我们的思维拥有最大的信息量,它可以让我们吸收不同信息的能量,我们必须去满足这种能量的需要,去感受不同的感觉,我们往往为满足这种最大的信息量的能量需要而疲于应付。所以,我们拥有太多的需要,我们很难集中精力去做某一单调乏味的具体事情,没有自我需要的电脑却可以没有负担很有效率地做单调乏味的具体事情。但是,我们的创造力有时却来自这些负担,来自我们内在的需要。电脑没有这种负担、这种需要,所以,电脑是没有自主的创造力的。

相互作用的A、B两物质作用点为中心的区域,吸收来自A物质多少能量,就会吸收来自B物质多少能量;向A物质释放多少能量,就会向B物质释放多少能量。B物质吸收能量,在相互作用的上半个周期是在宏观上吸收能量,表现为作用点向B物质所在的方向移动;B物质和A物质在微观上同时向作用点为中心的区域释放相等的能量,表现为满足作用点两边能量的平衡。在相互作用的下半个周期,作用点周边的能量就会向两边平衡地释放能量,此时,B物质和A物质在微观上吸收的作用点周边的能量相等。也就是说,物质需要先在微观上释放能量才能同时在宏观上吸收能量,没有能量可以释放就没有能力吸收能量。能量始终是平衡的,不管是从绝对简单的物质的相互作用,还是从相对简单的人的感觉,都是以能量的平衡为根本规律。我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能量平衡定律可以让绝对复杂的东西变得相对简单。

普进峰 2017-4-6(修改)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