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寻迹天涯 //www.sinovision.net/?7433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Find The World, Find Myself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约翰高特再次发笑?》

热度 17已有 11377 次阅读2016-3-5 22:47 |系统分类:文学| 约翰 分享到微信

  

闲在家整理稿件,翻出了在09年编写的一篇财经评述《约翰高特在发笑》。再阅,感喟于“那时那刻”触及到的一些 “敏感话题”,时至今日有的已然破解,也有的依然悬而未决。


八年过去了,曾经在08选举中意气风发,决意要拿金融业开刀,解决华尔街危机和财政赤字问题的总统奥巴马,早已熬白了头。而引发危机的导火索之一AIG,也在变卖了一系列家当之后得以残喘。CIT, BOA、Morgan Stanley这些响当当的银行机构,在奥巴马新政数度伸出援手后,幸存了下来。一切又恢复到了老样子,很少人会在意,看似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


美联储开动庞大的印钞机,快可立地应对了一系列内外交困的国债问题之后,华尔街的锣鼓再次将道琼斯指数从6000敲至18000点,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从疯狂中冷静了下来,开始担心金融泡沫是否会再次卷土重来,而2015高达4390亿的财政赤字也无疑加重了这一担忧。


在民生问题上,人们发现在过去几年中,物价不知不觉被翻了数番,虽然失业率从最高点10%逐月下降至合理区间,但民众的购买力却并没有因此而递增。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连即将卸任的奥巴马也开始坐不住了,推出了“提高最低工资率”的议案。而这贴针对低收入群体开出的“安慰剂”,除了利于民主党助选外,不过是对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负面因素的一个必要的修正罢了。


所幸,在经历了这样一场资本浩劫之后,曾经从华尔街出逃的投资资金,因亚欧市场动荡和人民币贬值的双重压力,重又折了回来,这多少给那些质疑美国经济复苏的经济学家一个小小的回击,毕竟看趋势就是看未来,资本流向折射出了投资者的信心指数。


而令人担忧的是,07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后遗症,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治,而是在亚欧市场,死灰复燃。倘若世界经济也有七年之痒,这场曾经发生在华尔街,却殃及全球的动荡,会不会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重蹈覆辙?过去一年中,中国政府在证券市场,房地产,国企民企问题上的诸多干预,会不会是又一轮“奥式经济政策”的翻版?能否有人独具慧眼,从《阿特拉斯耸耸肩》这本书中找到线索,去挑开这把悬在中国经济命脉上的达摩利克斯之剑。




《约翰高特在发笑



《约翰高特再次发笑?》_图1-1



      安兰德(Ayn Rand)的《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又开始畅销了。

  她的前次走红,还是在上世纪。时隔近百年,又在纽约各大图书馆的书架上热门了起来。究其原因,有学者声称:我们现世的颓败景象,兰德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经预见了;更有经济学家认定:她书中的隐形人物约翰高特(John Galt)此时正俯瞰芸芸众生,在某处暗自发笑。

  

  安兰德在她的书中究竟写了什么?她笔下的约翰高特为什么得意成这样子?

  

  美国Bloomberg网站知名财经评论员Caroline对此是这样评说的:本书所触及的资本社会发展后期的一些构想与现下美国惨不忍睹的经济现状如出一辙,譬如其一:政府会干预私有经济引导的资本市场,从而造成整体社会乃至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大崩溃;其二:政府会对一些有影响的企业财团大公司进行“人肉搜身”式的监管;其三:政府的经济杠杆作用失效,导致官僚主义日渐横行。书中所诉只有一种情况尚属未知,就是其四:当国家干预愈演愈烈之后,企业的决策者和推动这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者们开始觉醒,从他们的“旧制”中走出来,寻求他们自己的“理想国”。

  

  依我看,此书之所以畅销,不仅仅在于它精准地预见了当下发生的一切,更在于读者们都在“等”一种悬念的发生,就是书中描写的一幕——“决策者们胜利大逃亡”的景象会不会真实出现?而这个悬念,随着近期美国最大的保险公系AIG的“奖金门”事件丑闻不断,重新成为美国人茶余饭后的主题。

  

  AIG公司动用联邦救助资金发放高达$165M的奖金,遭来奥巴马政府,纳税人及其舆论的一片指责。媒体更谴责这一行为是极度的“冒险和贪婪”所致。甚至,绝大部分国会议员认为这个错误的发生,主要责任在AIG现任决策人Edward Liddy。更有很多不明真相且深受房贷重压的房奴们,一口怨气全往Liddy身上出。


  而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Liddy20089月由财政局委任为AIG的新老大之后,这些在之前签订的贸易合作项目中所涉及的利益分配已经确立,只是当初合同签订时,没有人会预料AIG日后会有如此破产危机。而一旦合约签署即产生法律效应,如果Liddy以经济环境不佳为由爽约的话,AIG将会被利益受损人逐一起诉,其损失将远远高于它发放奖金的数额。

  

  为此,Liddy本月16日在舆论强烈的声讨声中,给财政部长Geithner一封公开信为自己辩护,称他管理AIG公司的年回报是$1,他无求得到什么,唯一正视的是他的人格和名誉。

  

  至此,我们暂且不去评估Liddy此信的诚信程度,假设我们处在Liddy的位置,我们将如何接手这样一个烫手的烂山芋呢?假设Liddy不顾合约提出拒付,法律最终会站在哪一边?面对政府舆论和纳税人的几度重压,Liddy及其成员会何去何从呢?

  

  “quit”——罢工!?

  

  在Rand所描述的世界里,资本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人类创造财富,以满足和获得个人利益。”在她的构想里,“私欲”是推动私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资本社会潜在的游戏规则。既然是每个人都默认的游戏规则,私欲就从根本上游离于法律之外,只仅仅局限在道德衡量的范畴,而这正是资本社会的致命之处。无法可依,纵容了个人主义和私欲的极端膨胀,它的结果如同当下的“泡沫”,一旦泡沫破碎,政府作为国家机器竭尽手段进行干预将是必然的,而其结果就是游戏规则被打破。

  

  那么创造者是不是能够容忍这样的结果呢?

  书中写道:当政府以增加税收为由,以剥夺创造者应得的福利时,创造者们纷纷罢工,从他们的旧世界里面走出来,建立起一个全新规则的乌托邦。在那里,每个生产力的创造者都必须遵守一个叫“Directive 10-289"的指令:平等的物物交换,没有“施”也无从“受”。指令一旦失效,任何一方都可大喊一声“Quit,我不干了”——来终止利益受损。

  

  面对创造者的逐一“出局”,政府(The Looters)对此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Rand是这样描述的:政府(The Looters)对此无计可施,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创造者宁愿自己出局也不愿意他人受益的资本市场下滋生的男人思维”。

  

  而这一切,似乎是对眼下焦头烂额的奥巴马政府举棋不定的财政政策的一个极恰当写照。

  

  自危机发生后,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纳税人都把焦点集中在奥巴马新政,希望财政部长Geithner能担当起“约翰高特”的角色,制定一个有效的新秩序来应对和阻止危机恶化。可是,新政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急不可待地推出一系列救助计划,对问题公司AIG, CITI, BOA等金融机构注入大量资金,当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稳定市场,稳定整个宏观经济。但是他们却忽略和低估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由人性私欲而萌发的贪婪,究竟给这个市场造成的黑洞有多大?如果深壑难填,那么七千亿美元的救助计划会不会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个虚晃?

  

  而当时令很多经济学家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引起新政的重视,直到AIG“奖金门”事件的发生。舆论哗然,民众愤然,奥巴马新政方才恍然,随即对AIG施行严厉的“苛税制裁”。这个制裁的收效会有多大,不得而知。只是,当民众用鄙视的眼光,各大媒体用辛辣的笔调抨击AIG公司的时候,会不会有人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时奥巴马政府不盲目地给AIG施行两度救助,如果那些问题公司得不到纳税人的“捐赠”,AIG公司的这个分红计划还能摆上桌面吗?

  

  很显然,答案是“不能”。

  

  奥巴马的财政救助计划,从开始实施就隐藏着很大的漏洞。这个漏洞随着AIG“奖金门”事件的曝光,越捅越大。从某种意义讲:奥巴马的刺激方案就像一帖吗啡,只是对这个病入膏肓的市场起到局部的止痛,根本无法根治经济衰退。从他的财政刺激方案实施至今,华尔街一路走跌的颓势似乎就是一个例证,表明当下奥巴马的财政政策,已失去其对市场的经济杠杆功能。

  

  曾经被很多人寄予希望的“约翰高特计划”并没有出台。改革,改变,改善,改良其实最终都只是对旧制的“换汤不换药”。奥巴马需要LIDDY这样的企业巨头们,按照他们惯有的管理思维重整AIG,从而可以最终从政府手里赎回80%的股权。然而问题是,当旧制的游戏规则被打破,企业的所谓创造者已经无法像过去一样,从他们自以为的“物质利益的等价回报”中牟利的话,他们是否还会一如既往为了名誉,为年薪$1的回报为公司效力,当所谓的公司企业已经实际上标上了“国有”的标签?

  

  好在,这一切假想如海市蜃楼,总有一天会浮出水面。

  安兰德的构想在当初,恐怕会被某些人列为“精神妄想症”,却没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成为继《圣经》《诸世纪》后的又一本脍炙人口的预言书。可见一切规律始于假设,并不单单只是科学家的专属。至于约翰高特会不会笑到最后,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1

握手
5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回复 新兰 2016-12-11 23:24
天地豪情!
回复 babybaby 2016-3-8 13:04
天涯姐姐太厉害了,大思维大方向!学习了~
回复 lilin304 2016-3-7 05:01
不错!
回复 田螺姑娘 2016-3-6 23:39
我想 你的杞人忧天不是没道理的。 困境是会慢慢走出 代价吗 是很残痛得!拭目以待。
回复 青竹凌云 2016-3-6 23:05
谁说女子不如男,俺们天涯的思考不一般!关注国家,关注世界,爱心可敬!
古今各国,经济作用于政治,政治作用于经济,卓著的政治往往与卓著的经济是双杰。政治家即便不是经济高手,也必定是能够擎举经济高手的高手,若不是这样,经济低迷,政治柔弱,国不能国。
天涯,相信善富民者善富国,一切玄机中定有机理。放心!
回复 mrasiandragon 2016-3-6 15:47
不怕!比我高的人多着呢,天塌下来有人顶住。
回复 今又是 2016-3-6 14:30
寻迹天涯: 谢老师的观点。再看此篇文章真的有很多感慨,都知道美国大选其实就是各大财团的相互较劲,政治和经济说得难听些就是狼狈为奸,各有各的打算。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
不革命就不可能有人类期待的变革。这是人类社会性质本身决定的。
大小姐这里偶尔说说无妨吧。
大宪章革命是可以坐在草地上完成的,是权利和利益间一次伟大的均分的成功。隔了很多年,法国大革命以另一种形式完成。这期间就会问,为什么乌托邦和无政府主义乃至达达主义开始并盛行于法国?而法国大革命,从群氓和流民开始,社会面对的是急剧的错乱,不同于现在,或同于英国宪章革命(和变革同一词汇),相同的只是人文思想家经过长期认真刻苦的努力,在人文的底部,也即平民思想的广泛领域里,打下了基础。法国革命虽然换成了血腥的方式开始,我们不能简单将它说成是形势所然,它之所以最后能够走过血腥和尸体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法国当时的人文基础。
回到美国,自杜威以来,经过森林体系,规则全部更变。在人文社会的底层,一个根本的问题对于政治家而言,是如何在不断的、顽固的、不可避免的矛盾终结处,剪除革命。这里得提一下里根,他从智囊团那里找到了方案:用事先准备好的、民众所谓关心的社会问题,切碎成一碗不再相关的零碎,去喂饱自以为是却实在是啥都不明白的民众。这就搅乱了一个基础,随后演变出民俗的变化,再将那些将要明白,似乎明白的人,全部赶到那碗零碎面前,难再其它。
现代科技被政治化了后,一个很大的功能便是零剐了可能集中的民众关注力,然后切分和冲刷掉可能会被集中起来的社会意志力。说起来会很复杂,但是,可见的清晰是,抓着手机不放的人,再也不能向着认真、冷静和精准出发了,事先可被预制而又不会被干扰的背底牵带,始终都在,于是难有革命,于是所谓的民主、自由和权力在被极度削弱了之后,让越加无知的人们得到一种私欲的满足,满足的同时,忙于零碎的同时,还都以为是:我们在进步里,更具了自由、平等和权利。于是,人文社会的平面里,不再有革命的危机,但是,整个人类在关键的部分是被退化了的。所以我会说,人类不等到自然灾害来灭种,自己就能完成“最终革命”的。
科学家们拼命地寻找着外空里多一个的生存空间,心理上依然和两万年前的原始人,没啥两样。不过多了很多想象和说法而已,且随着所谓科技的革命越发显得紧张兮兮。人类社会的根本是在未来生存的空间里?我不能说那是一种错;那么现下呢?该追求共同的生活质量,还是生活满足了浅欲后的多重方式?我想,人的选择会是不同的。啥时能够做成共识后一起重新坐在草地上完成历史性的伟大进步呢?我不看好,至少目前我看不见。没本事的关系。哈哈哈哈。
我尽量不去在如今当下的混乱里,去重见法国式革命的场景。也是,时代不同了,尽管人的本性和所谓进步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被物化的人类该如何我不再关心,我就想写好我的字。哈哈哈哈。
随侃了。望不介意。问好。
回复 寻迹天涯 2016-3-6 13:31
今又是: 这是个混乱的年代,还会更混乱,因为明白和认真的人越来越少。
当金融集团在政治里寻求机会乃至把控时,他们就得一次次地走出金融的本质和规范;当政治家在金融 ...
谢老师的观点。再看此篇文章真的有很多感慨,都知道美国大选其实就是各大财团的相互较劲,政治和经济说得难听些就是一狼一狈的关系,互为需要,又各有各的打算。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面对经济这笔乱账也不得不被逼得焦头烂额,而不得不有违初衷。所以无对无错,如果不革命就可以使人性都能觉醒,在混乱中辨明方向,那就好了。
回复 寻迹天涯 2016-3-6 13:12
小月: 学习!
钱币注水,学生比老师更勇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七年之痒谁能幸免?落地开花看招数。
是的,中国通货膨胀也已达到高峰值。昨天和在上海的老爸聊天,还谈到了这些,上海的物价高得离谱,一般蔬菜都要买到2位数了,当然各种津贴补发涨工资也多,只是老百姓不会去计算INFLATION值是否已经大大超出了工资涨幅。
回复 今又是 2016-3-6 13:09
这是个混乱的年代,还会更混乱,因为明白和认真的人越来越少。
当金融集团在政治里寻求机会乃至把控时,他们就得一次次地走出金融的本质和规范;当政治家在金融里寻找依靠去强健自身时,就会出格在政治的体系和条律之外。两度间是一个交叉完成节点前,一个无以为本,无规以则的混乱,那种带有目的性的错位是一切混乱的根由和必然。为了遮掩这些个原因,不说谎是寸步难行的。而这种基础上和动态里,不可信的元素多不胜数了。如何归建?乱倒乱不下去了,人才会痛定思痛了呼唤革命。到那时,问题就会是,谁都是对的,同时也是错的。因为没了共识而且早已没了统一的冷静。呜呼?!
好文。问好。
回复 寻迹天涯 2016-3-6 13:05
寒山老藤: 美中网似乎没有见过如此特色的财经评论。
细读几遍再说。
财经评论大多有它的时限性和区域局限性,所以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保留价值。但是此篇略有不同,因为书中阐述的内容(红笔部分)的预见性。它不仅发生在引发次贷危机的美国,现在似乎正在中国重演。(1)政府干预后,对国企民企的结构性调整,在两会反复提到。(2)政府对有影响力的企业进行”人肉搜身“式的监督,在过去一年中,围绕反腐运动的各种监管就是一例,譬如中信和复兴医药等等。(3)政府的杠杆作用失效,不管是温家宝时期的4000亿救房产,还是李克强的6000亿救股市都打了水漂,这无疑是政府干预后,经济杠杆失效的验证。(4)而任大炮的诸多言论,是否可以归类到企业决策者的自我觉醒呢?2014到2015年上千亿的外逃资金流入美国,是否像极了07.08年大量游资,流向中国那一幕呢?世界经济就像是一个对流层,倘若把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支点,略知美国经济的走向,是不是就可以预测中国经济的未来呢?这是我粗略的看法,希望得到指正。
回复 寻迹天涯 2016-3-6 12:27
伪装者: 杞人忧天,你相信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吗?谁信谁死。老祖宗对小孩子经常说:“留一手避恶邪“。这一手正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最头疼的一件事。 ...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但愿中国能向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样,慢慢走出困境。我不怎么信统计数据,正因为不信,才有这样的担忧,但正像您说的那样,中国会有自己的杀手锏,让我们拭目以待。
回复 小月 2016-3-6 11:32
学习!
钱币注水,学生比老师更勇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七年之痒谁能幸免?落地开花看招数。
回复 寒山老藤 2016-3-6 10:44
美中网似乎没有见过如此特色的财经评论。
细读几遍再说。
回复 liushuai2009 2016-3-6 08:56
分享
回复 伪装者 2016-3-6 03:30
杞人忧天,你相信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吗?谁信谁死。老祖宗对小孩子经常说:“留一手避恶邪“。这一手正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最头疼的一件事。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