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褦襶子 //www.sinovision.net/?275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执着与错误

热度 2已有 1022 次阅读2017-11-5 18:08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杂谈| 挑战观念禁区, 挑战观念禁区 分享到微信

  执着是种好的品质,是指对个人认识的一种坚持。可是如果当自己的认识有所改变时,出于认识以外的因素,仍然顽固坚持,就是披着执着外衣的虚伪了。是执着,是虚伪也只有当事人自己心理明白。古语讲,君子慎独,就包括心理那不为人知的“认识”。余徜徉在虚拟网络世界,遇到许多“君子”,大家探讨问题时,非常激烈,步入老年的网友执着劲头亦常常充满青春的活力。可是一旦认识到了自己观念的问题所在,就能坦然面对,承认自己认识的不足。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不大,能如此坦荡,真君子也。余站讲台三十年,最感动学生的不是口若悬河的宣讲,而是当与学生探讨某些问题时发现自己的认识缺陷,坦然承认。因为,从事老师这个职业的能够正视自己错误的不多。

  错误,常常被当作贬义词。其实,错误的价值也不尽一致。如果认识到错误,却因为某些认识以外的因素,不肯面对,那这种错误的价值就是零,甚至可能是负数。可是如果所犯错误,能够象路标一样,供自己调整方向,这样的错误就价值不菲,甚至可以称作伟大的错误。爱迪生发明电灯,为了找到一种经济耐用的灯丝,先生进行了数千次实验,这数千次失败的实验(错误的选择),带给爱迪生的是愈挫愈奋,帮助他最终筛选出耐用碳丝材料,极大地延长了电灯的使用寿命。这几千次失败,就是伟大的失败,他是走向成功的路标。社会科学亦如此,人们认识一种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理念,需要对现有观念进行不断地反省。

  一个社会停滞不前,一定是现有的观念出了问题。而且越是曾经根深蒂固的观念,越可能是影响社会继续进步的因素。甚至曾经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观念未能与时俱进,亦可能成为人类继续进步的障碍。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成功与进步”的认识是建立在众多“错误认识”基础之上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什么?失败就是缘于错误认识的结果。

  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不只一次创造过辉煌,可辉煌始终未能延续。为什么?个人浅见就是缺乏对于辉煌的反思。用一个不恰当的词就是“利令智昏”。尽管先圣“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被传承数千年,但不仅炎黄子孙绝少能够继承,对于这个民族就更是难以做到。几乎所有进行民族自省的同胞,基本都被归类于那些出卖良知与民族利益的汉奸序列。这是华夏文化走向衰败的重要意识根源。

  华人对于反省民族悲剧尚能嘴上接受,可对于反省民族辉煌则是完全抵制的。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让绝大多数国人更加排斥对辉煌的反省。如今的辉煌成本多大?为什么近年来长期停滞不前?除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华人在观念上存不存在问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如今是禁忌话题,所以笔者选择了“母爱”这个话题进行剖析。

  然而绝大多数的华人,尤其是女性同胞,接受不了半点关于“母爱”存在问题的观点。依据仍然是“母爱是无私的”,认为对于母爱的深度剖析是对所有母亲的污辱。一网友认为“大陆人被妖魔化够多了,连母亲人性都被帖标签,再翻译成英文,让他国他族做何感想?”似乎没有意识到在开放的地球村时代,自己不说别的民族照样知道。

  一个民族母亲的素质,与这个民族有着密切的关联。以色列人、日耳曼人、大和民族对于女性的教育都高度重视。连新崛起的邻邦印度都开始从重视女性教育着手,提高民族素质。印度近些年出台法律,对于女孩子的教育提供优厚的补贴,甚至对于具备某些条件的女孩子教育负责到底,无论你读多少年书都由政府负责费用。而我们的教育中,还不同程度地残留着重男轻女的现象。这是余选择挑战传统根深蒂固母爱观念的初衷。

  其实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关系。母亲的人性与母爱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世界上存在中国大陆人被妖魔化现象不假,可是这能成为国人拒绝反省的理由么!被妖魔化是指不尊重事实的丑化。对于中国大陆社会的批评,难道都是妖魔化?那中国目前严峻的社会矛盾又作何解释?

  面对严峻的社会矛盾,不能以解决矛盾的心态,进行观念反省,不能接受对现有观念的反省式否定,拒绝了这方面的错误认识,也等于拒绝了寻找解决矛盾的认识。

  “母爱是无私的”这个概念华人自欺欺人几千年了,所有母爱都是无么的吗?促使笔者触及这个话题的是三十来年从事问题孩子的转化所接触到的残酷事实。为了避免以偏概全,在码此文时,笔者还通过网络对于中国大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做了不完全的调查,反馈的结果是,几乎全国所有大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单亲母亲”干预儿女婚姻与以儿女与父亲的血缘亲情要挟报复孩子父亲的现象。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亦曾有过此现象属于疾病还是属于道德问题。后来,从事了几十年民事法律审判的老朋友讲了一些案例,证明的确存在单亲母亲明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而不惜用剥夺孩子的“终生幸福”、摧残儿女的人性反应,以检验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值不值得,孩子父亲“忘恩负义”的基因是否被儿女继承现象。笔者无法相信,偌大的中国大陆,所有这样的母亲都集中到了老朋友审判的案例中,其他地方根本丝毫不存在的结论。

  母爱当中的确存在着无私的,而且比率还不低。可是同样至少在中国大陆存有私心的母爱也是普遍存在。余之所以说母亲的人性与母爱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有残酷事实依据的。蜀地就曾经出现过一例,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后,装进笼子里,养成畸形,然后卖给马戏团挣钱。母亲生孩子卖挣钱的报道也并非个案。这些母亲对于孩子不能说丝毫不存在母爱的本能,可是这种母爱能说是无私的吗?可能读者朋友看到这又要抨击以偏概全了,那么请读者朋友注意,“偏”在哪?“全”又是什么?上述现象可谓“偏”,当然概不了“母爱是无私”的“全”,那么以对天伦之乐的需求,养儿女防老的观念干预孩子对于人生的选择,能否是私?私就私了,私也是人性的反映。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一定要给自己戴上一顶“无私”的帽子就值得商榷了。

  儿女该不该感恩,该不该养母亲老是一回事,母亲养育儿女的付出有没有这方面的初衷是另一回事。所以一概定性“母爱是无私的”至少在中国大陆是一个应该值得质疑的问题(尽管存在着社会保障完善度方面的因素)。余对西方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没有亲历,间接了解的是西方父母对于孩子的选择尊重“度”远远高于中国大陆的父母。如果哪位生活在西方的朋友能够提供西方父母与中国大陆的父母一样“程度”干预儿女对婚姻的选择权,一样“程度”拿孩子和父亲的血缘亲情要挟报复孩子父亲的证据,本人就把题目中中国大陆字样去掉。

  余在那篇《中国母亲最无赖的一句话》中明确区分了不同情形。不是所有说这句话的母亲都存在“用干预孩子婚姻自主权剥夺孩子的“终生幸福”、以孩子与父亲血缘亲情相要挟报复孩子的父亲,残酷摧残儿女的人性反应,检验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值不值得”的现象,事实上母亲对于儿女婚姻的干预有时只是说服不了儿女认清所选择的婚恋对象的本质,这种情况下“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是种无奈。这里的“无赖”是无可奈何的意思(见注释)。

  而“无赖”还包括蛮不讲理的意思,验证性的“干预”、“要挟”则属于后者。论辩,应该有具体所指。断章取义,仅就文章中的某句拿来说事,没有论辩价值。有网友对于《中国母亲最无赖的一句话》一文中“以自己的认识代替儿女对婚姻的选择是毋庸置疑的愚昧或无耻。”一说法有想法,认为此处用了“无耻”一词是对所有母亲的污辱。余不敢认同这种观点。愚以为,这有典型特色思维之嫌疑。一说中国人有什么不足,就被冠以有辱“民族自尊”,什么事都上升到民族高度!对于母爱的剖析,所提到的问题与所有母亲没有必然联系。此处用了“愚昧或无耻”,“愚昧”指的就是那些初衷是自以为对孩子好,而无视“幸福是孩子自己感觉”的事实而粗暴干预孩子婚姻的母亲;无耻,是指那些懂得幸福是儿女的感觉,不是她自己的感觉的道理,只是要通过剥夺孩子人生最大的幸福,验证自己对孩子付出的爱是否值得。如果孩子放弃自己的幸福,就觉得自己没有白付出,如果孩子拒绝服从母亲无理要求,就后悔自己的付出。这难道不无耻吗?

  母爱,有伟大,有愚昧,有无耻,这是客观事实。一律以“母爱是无私”的到真会误导读者。“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也只能是因为满腔之爱,顶多是表达不当,但绝非无耻!”的观点,余不敢苟同,这涉及到一个能否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达到正当的目的的问题。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人应该比生活在大陆的人更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尤其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在“以粗暴干预孩子婚姻自主权,无情剥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幸福,只是为了验证自己对孩子付出价值的”的情况下,余个人认为这是母爱的扭曲,堪称“无耻”,绝非“表达不当”这么简单。

  “我妹妹是单亲母亲,她教育孩子很有爱心,爱自己的爸爸...单位同事哈萨克族单亲也一样...往大说,演员孙俪,那美丽动人的模样,也是单亲培育的,最后宽厚地对待背叛家庭的爸爸...我也不是什么接班人思维,关于人性的弱点,就好比病毒和细菌,不是大陆母亲必备的...你认为对就好了,尊重你的文章”看到《中国母亲最无赖的一句话》一文,立马想到身边的真人实事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可是这些客观存在或者说单亲母亲的美德,能说明此文所提到的单亲母亲“现象”不存在?此文并没有否定所有单亲母亲,只是对于“以粗暴干预孩子婚姻自主权,无情剥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幸福,只为验证自己对孩子付出价值的”的单亲母亲预以否定,这是本文扣题的结论。并没有把所有单亲母亲都一概否定。此建立在把所有单亲母亲都否定基础之上的评论与本文要说明的观点存在原则分歧。

  “愚昧或无耻”是有定语的!提到人性弱点,觉得这观点非常耳熟。人性弱点不是大陆母亲必备不假,可是反映出来的程度存在着差异却是不争的事实。就象国人挂在嘴上证明美国不比中国好到哪去的那句话“美国也有贪污”。可事实上美国的贪污程度如何?轰动了全美国的新泽西州两名市长和一名副市长受贿和洗钱案,在人均收入高于不知道中国多少倍的美国最高金额只有25000美元,这在中国大陆还不如多数乡长和街道主任的灰色收入。二者能够同日而语吗?同样关于人性弱点,频频爆出的少女生孩子弃死事件,“小悦悦”遭遇冷漠殒命事件,少年儿童被强迫乞讨事件等等,这与欧美国家的人性问题在一个档次上吗?最主要的是此类问题所产生的社会反应,中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许多读者生活在欧美,可否鉴定一下中外在这个问题上是否存在相同档次的缺陷。

  至于接班人教育,是指形而上的孤立片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也并非是中国大陆人的专利。《丑陋的日本人》、《丑陋的美国人》都在日美社会引起过全社会的反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美社会的文明进步,可是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至今不能被绝大多数国人所正视。发现问题旨在解决问题,余作此文旨在打破国人对于传统理念的盲从,从大了说意图引导大家质疑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找到摆脱当下困境的意识途径。往小了说,希望全社会都来正视单亲家庭母子的心理问题,让更多的“母爱”伟大起来,不因一念之差使辛苦养大儿女的辛劳成为泄私欲的前提。使更多的单亲母亲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拥有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让更多的单亲母亲因儿女的幸福而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美好的愿望,竟然被误会成“给中国大陆母亲的人性”贴上标签!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但社会矛盾会越积越深,“人性的标签”不用贴也会深深烙在中国大陆母亲群体的身上。

  民族复兴需要一个伟大的母亲群体,母亲群体的伟大不是掩耳盗铃就能形成的。深刻剖析畸形的母爱,正视母爱存在的问题,是对母爱最高的尊重。哪怕只是百分之一单亲母亲存在本文所述问题,对于十多亿人口的大国,将有多少孩子、多少母亲遭受亲情的煎熬!就是列举出发百分之九十九无私的母爱,也无法解决那百分之一的单亲家庭母子的痛苦。何况单亲家庭问题在当前社会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只百分之一吧。总拿“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自我标榜,误导国人忽视单亲家庭中的问题母亲与问题子女,这是平庸的罪过。

  “无耻”一词,就是要用残酷的响鞭,唤醒那些被私欲与仇恨迷惑了心智的母亲,让她们付出的母爱不因一念之差而变质。我坚信,那些“遭遇”亲情与私欲考验的母亲,在没有遇到孩子婚姻与父子亲情问题时,她们的感情大多是纯真的。可一念之差就让这深厚的母爱变了质,母亲用亲生孩子的终生幸福满足自己的私欲,无论是主观上的还是客观上的都是可耻可悲的。

  人类应该同情弱者,可真正的同情应该是让被同情者摆脱痛苦。本单位年轻同事离婚现象非常普遍。大多因“被同情”而频频重蹈覆辙。一有同事遭遇情感困惑,身边的朋友大多以同情的姿态,群起谴责导致同事遭遇情感危机者。绝少有帮助同事分析自身原因的。因为这种连当事人都不易理解的善事,没有谁愿意去做。群起谴责,支招报复,一个个义愤填膺。感动当事人,向周围人展示自身的正义形象。可是结果呢?“被同情者”的问题还是问题,仍往往继续遭受情感问题煎熬。受益的大多是“同情者”。一些年逾知命的单身女同事,私下里常常透露出悔意,对于当年“同情”她的人心生怨恨。所以真正同情单亲母亲,不是告诉她们别人如何如何对不起她们,哪些观点对她们不公,因为她们想改变自己命运只能改变自己。让单亲母亲知晓谁对不起她们,谁对她们不公与帮助她们摆脱亲情的煎熬,哪个更对单亲母亲有利?

  多年前某中年女同事被闺蜜与周围女同胞“同情”,决定离婚。男同事本不好介入这种事。恰好一日同办公室的几位年长的女同事一起劝慰,余顺便提醒其“好好想想,离婚后能否在其生活的圈子里再找到没有其欲分手丈夫问题的新伴侣”。事后许久,该同事私下里对余讲,她决定与丈夫好好谈谈,不离了。多年过去了,该同事夫妻双双退休,儿子上进,孙女绕膝。日前偶遇,该同事当着我的面对其丈夫讲,要不是当年王老师劝我好好想,我早跟你离了。该同事的丈夫握着我的手,几次用力传递着他的谢意。

  学生们大多人近中年。近年来,常常关注家庭婚姻方面的问题。希望我这个作老师的不作同情者,而实实在在地帮助孩子们避免遭遇家庭危机或解决家庭危机。去一个不因孩子误解而明哲保身的长者角色。

  注释:無可奈何。三國志.卷二十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彭城夫人夜之廁,蠆螫其手,呻呼無賴。」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2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