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宋昆谋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164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文化中的陆九渊现象

热度 1已有 1257 次阅读2017-11-13 01:37 |个人分类:教育理论|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2017523日, 新华每日电讯刊发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文章《为何有些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学生?》,文章写道: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时,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表现都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2017103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郑永年文章《商业化模式与教育的异化》,郑永年指出,报道理很简单,孩子被剥夺了他们所具有的自然成长权利,消耗和浪费了正常的成长经历,被揠苗助长,越来越多的人还没有长大成人,就开始感到人生没有乐处。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小大人”,他们除了匪夷所思的“幽默”,根本见不到任何智慧。这种现象其实早已经有了。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少年大学生”这个群体,当时也被媒体吹嘘得厉害。但后来又怎样了呢?被退学的有之、出家当和尚的有之、自寻短见的有之,而更多的人则是庸庸碌碌之辈。原因也很简单,他们仅仅只是被制造成考试的机器,而被剥夺了人的权利。人们可以算一下,从80年代到现在,上中外名校的人有多少,到底有多少人是成功的。作为商业教育模式的其中一个利益相关方,中国的媒体不时会搬出所谓的名学生,例如北大、清华、哈佛、普林斯顿等,宣扬他们多么的厉害,多么的辉煌。但是,媒体则忘掉了过五年或者十年再去看看,这个群体怎么样了呢?经验地看,成功的寥寥无几,更多的人并不比其他没有进入这些名校的好多少,甚至比进入二流、三流学校的还差。

       读罢两位学者关注中国教育的文章,我想起了中国宋朝的陆九渊。陆九渊天资聪颖,少儿时读古书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陆九渊以为做圣人的道理不用别寻他索,其实就在自己心中,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这是多么宏大的气魄呀!那么,其一生成就如何?我们可以用他自己的话概括之: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终其一生,陆九渊并没有超越古人,而是在古人思想的阴影下讨生活,六经成了他的精神的安乐窝。这与柏拉图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一生形成了鲜明对照。耶鲁大学陈志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所批判的中国当代教育现象,不过是南宋陆九渊现象的现代复制品。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邹晓玲 2018-3-28 08:09
高材生对权威的好奇,对未来就业的乐观,对挫折的坚强,都是我们关注的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